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630章 谁说了?
作品:《1978合成系文豪》推荐阅读: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让你下山娶妻,不是让你震惊世界!
                                        我儿明明是纨绔,咋成帝国之虎了
                                        749局守夜人?我乃道门真君!
                                        官场争雄,从女书记的秘书开始
                                        我一个化神期,参加高考合理吧?
                                        末日剑神:开局觉醒神级天赋,震惊全球
                                        天生仙种
                                        重生1958:从窝在深山打猎开始
                                        快穿,可怜崽崽被爸爸宠上天
                                    
                
                    换源:
                    
                        
                            
                                
                            
                        
                    
                    
                
                
                    
                                            飞机抵达纽约。
老实说,江弦对纽约没有太多的崇拜,毕竟来过几次,闻到街道里挥之不去的尿骚味也就祛魅了。
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纽约这座城市的建设水平确实是远超当前这个时代全世界其他城市的。
有句话说得好,最可怕的不是有人说世界第一城是纽约,而是当有人说起世界第一城的时候,你会立马想到纽约。
江弦先是去参观了一趟“今天”旗下的“今天电影公司”设立在纽约曼哈顿的总部,位于第五大道旁一幢写字楼的22层。
“公司现在下设三个事业部。”
钟阿城给江弦介绍,他胖了不少,在国内总是邋里邋遢连自己凉鞋都能丢了的他,如今穿上西装,也多了几分精英味道。
“今天影业,主要负责监督电影的制作和发行。”
“今天媒体网络,负责监督付费电视频道。”
“还有今天全球发行,主要负责全球的内容发行。”
“.”
江弦缓步走到落地窗前,看了眼窗外,炫目的曼哈顿天际线、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流光溢彩的时代广场、纵横交错的高架桥、川流不息的车辆
“东边儿那一块儿就是中央公园。”钟阿城给江弦介绍起外面的地标建筑,“那儿是华尔街,那儿是百老汇”
“人带来了么?”江弦转过身去开口。
“在路上,应该快了。”钟阿城看一眼手表说。
两人话音刚落,一道熟悉的身影就从门下钻了过来,俨然冯晓刚,穿条发黄的红色卫衣,以及一条破哄哄的牛仔裤。
他迷迷糊糊走进来,看见江弦的身影,脚底下钉了个钉儿似得停住,而后整理情绪,马上表现得悲伤,双眼一红,喉头哽咽。
“.头儿!”
随后江弦也是见着了这位影帝拔地而起的演技,只见其双腿一软,瘫在地板上,一边儿嚎,一边儿挤着眼泪儿:
“我、我还以为.我再也见不着您了!”
“您都不知道我有多想念您!”
“我在美国过得太苦了!过得那是猪狗不如的日子啊!”
“.”
今天的员工跟看大熊猫似得盯着冯晓刚看,江弦也是一脸冷漠不为所动。
“我告诉你,我时间紧张,今天的日程都安排好了,就这一小会儿有空见你。
哭?哭也算时间的。”
“.哎呦,我、我。”
冯晓刚赶紧用袖子抹抹眼泪鼻涕,自个儿从地上爬起来,一脸谄媚的凑上来:
“头儿,我前些天还在报纸上看着您拿了那美国人的奥斯卡奖的了,历史第一人,哎呦,不愧是您,英明神武!”
“.”
见江弦一脸冷漠盯着自己,冯晓刚悻悻闭嘴,从兜里掏出一沓稿子:
“剧本儿,我已经写好了,您过过目。”
“早拿出来不完了。”
江弦翻个白眼,接过他手上稿子: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嗯,一上来杀剧情还没有,就直接劈头盖脸甩出这么一句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光辉且极其欠揍的“箴言”。
要让江弦说,冯晓刚这剧本写的还确实真不错。
看来这厮也真是体会深刻了。
简直是拿着手术刀在解剖“美国梦”的肋骨,顺手撒把孜然,告诉你这梦闻着香,啃起来硌牙,让无数怀揣绿卡梦的同胞们虎躯一震,菊花一紧:
我到底是该被爱,还是该被恨?
内容讲的大概就是,有个男人叫王启明,京城老爷们儿,在国内是出类拔萃的大提琴家。
正因为如此,他把大提琴带到了美国,期望在美国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发挥专业的特长。
然而,他的“美国梦”几乎在一开始就宣告破灭了。
他和妻子落地纽约后,来接机的郭燕姨妈竟将他们送到一个破旧不堪的地下室,丢下500美元后便离开了。
初来乍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对他们来说都成了一种奢侈。
两人由惊愕、疑惑到受委屈、被羞辱,郭燕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个呢,实际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
在西方化的姨妈眼里,帮助他们办了来美手续,从机场接来并安排了住宿,还借给生活费,介绍王起明到中餐馆打工,这已经超过了西方的人情标准了。
而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内地人看来,姨妈太不够味太势利,而且像是故意向他们示威,让他们品尝西方的人情冷暖。
这就很真实。
到了美国,中国的那套思维就行不通了。
于是王启明为了生计,拉大提琴的手一刻也顾不上触碰大提琴,为了赚钱,直奔油腻腻的后厨,跟盘子碗碟进行“交响乐”排练。
这落差,比从米其林三星跌落到煎饼摊还刺激。
然后冯晓刚鬼使神差的接他之口来了一句感叹:
“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他妈的战场!”
江弦看的特乐。
这句话是原著里没有的。
可见冯晓刚的确是在美国被摔打出来了,深有体会的总结了这么一句出来。
总之,故事主线就是王启明从地下室开始的奋斗史。
他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从中国餐馆的洗碗工变为身价百万的制衣厂老板,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到跻身上流社会的华人富商,其住处也从阴暗的地下室搬到纽约皇后区的豪宅。
只不过,他的发迹之路并不体面:
先是依靠情人阿春的资金资助,之后依靠前妻郭燕的二婚丈夫大卫。
为了“成功”,王启明不择手段,背信弃义,甚至不惜牺牲朋友和亲人的情感、人格尊严。
即便如此,由于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王启明的不动产投资损失惨重,为了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在大西洋赌城孤注一掷,然而,好运尽逝,最终王启明输掉了自己一切。
另一边,大卫和郭燕度蜜月归来,发现自己原先的客户已经成了王启明的,因此愤而把郭燕赶出了家门。
面对大卫的埋怨和不理解,郭燕选择了隐忍、离开了大卫,在美国一所大学里做清洁工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惩罚。
至于王启明的女儿,正值青春期的宁宁,来到美国后,即使住上了父母挣来的大房子,但是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没有父母完整的爱,竟以一种极为颠覆的叛逆作为报复
——嫁给自己美国男朋友的父亲。
最后,冯晓刚写,王启明面对纽约伸出中指,表明他对纽约、对美国、对这个繁华的金钱世界的态度。
此时,他所拥有的几乎都被一掠而光:
他作为艺术家的尊严被生活现实掠走。
他挚爱的妻子被美国人掠走。
他心疼的女儿被西方文化掠走。
甚至他的好友大李在美国奋斗多年为求绿卡而不得,最后还不幸意外车祸死亡
结局非常残酷。
王启明的美国梦也彻底破灭了。
“故事结束在王启明给好朋友大李办的葬礼这里,这个写的很好,一语双关,又是大李的葬礼,又是‘美国梦’的葬礼。”江弦给冯晓刚说起剧本里可圈可点的地方。
“哎呀,都是您教的好。”冯晓刚赶紧一脸谄媚说。
“不过.”江弦顿了顿,“结局这里还能写的更好一点。”
“哎呦,请您指教。”
“你看啊”
江弦指着结尾,“最后这里,再写一个王启明的京城好友,来美国投奔身在纽约的王启明,然后接机的王启明,就像是当年刚来美国的他一样,像是姨妈似得,把好友送到他最早住过的破旧地下室,然后留下500美元后离去。
这个时候呢,我们就看到了熟悉的一幕,这个好友在地下室破口大骂王启明.”
“.妙!”
冯晓刚听着听着,眼睛噌的一下亮了起来。
“妙啊!您这点子真好!这又是一个轮回!也是另一个‘美国梦’尚未开始即告破灭的表征,哎呦,要么您拿奥斯卡呢,我怎么就拿不了呢?我就拿不了!瞧您这水准,和我们这些小编剧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我在楼底下,您在楼上,不是,我在土里,您在天上.”
“差不多得了啊。”
江弦把手里的稿子合上,“行了,拿回去改改,最好是在回国以前就改好,这样一回国就能建组,抓紧一些时间。”
“我要回国了?”
冯晓刚捕捉到江弦话里的信息,眼泪都差点儿从眼眶里掉出来。
“怎么?不想回去?”
“那不能!”
冯晓刚赶忙摆手,“想回,一万个想回去!”
“这么嫌弃美国?”
“嫌弃!”
冯晓刚一脸的深恶痛绝,“我在这儿多呼吸一秒我都难受您知道么?我在这儿连一分钟都待不下去了。”
“那完了。”
江弦笑笑,“我还寻思让你带组回美国拍摄呢,这么一来,我还得换个导演。”
“?”
冯晓刚脸上的笑容僵住,“哎呦,头儿,您就别拿我开心了,您都不知道,我在美国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在这儿简直就是.”
“牛马。”江弦给他提供了个词儿。
“对对!”
冯晓刚连忙点头,随后又觉得不太恰当,“牛马不如啊!”
“行了。”
江弦不再逗他,拍拍他的肩膀,“总而言之,你在美国受罪了,不过我当初说过,为海马受过的苦,不会白受”
冯晓刚一听也感动,“有您这句话,我全知足了,您放心,这电视剧我要是拍不好,我自己从海马滚蛋,不在那儿碍您的眼。”
“好!那这可是立军令状了!”江弦朝他笑笑,“来美国这么久,我看你这样,估计也没过过几天安稳日子,我还要去一趟爱荷华,这几天你就留在纽约改稿子,住处和别的我都给你安排好了,好好去洗个澡,买身衣服,给老婆孩子买点儿带回去的礼物。”
“老婆孩子”
冯晓刚听江弦说到家人,脸上露出一丝惭愧,“我、我媳妇儿她们还好吧?”
“一切都好,就等着和你团聚呢。”
“那就好。”
冯晓刚有些恍惚的点点头,迟疑半天,又吞吞吐吐的和江弦说道:
“头儿,我在纽约这回还遇着一人.”
“谁啊?”
“这人你也认识,之前咱们找人演《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不是试镜么,试过她,上影厂的演员,叫吕利平,这会儿也在纽约。”
“.”
听着这个名字,江弦脸上的笑容逐渐收起来了。
“吕利平?怎么?你俩还认识上了?”
“对呀。”
冯晓刚呲牙笑笑,“您说巧不巧,我在家餐馆洗盘子,就遇着她了”
江弦眉头皱了皱,听冯晓刚将自己和吕利平相遇的经历讲个一遍,当然都是健康绿色的内容,讲到最后听见他问:
“您把她弄来美国,应该就是来演我这部电视剧的吧?”
“.”
江弦没说话,十指交拢,一脸严峻看着冯晓刚,半响才吐出一句:
“我说过么?”
“啊?”
冯晓刚脸上的笑容也一点点收起来了,磕磕巴巴,“这、这我、我”
“她的事儿我没兴趣管,也不想管,这个人为什么说是我送到美国的呢?我根本不认识,也没什么印象,至于你俩干了什么,不管是睡过了还是怎么着,我都不想管,总之,我的电视剧里不会出现这个人,我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打算,你清楚了吗?”
“.知道了、知道了。”冯晓刚后悔的直想扇自己,一天天的瞎揣摩什么?
还以为吕利平是江弦什么重点培养对象呢?
合着人家江弦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
这不是拍马屁完全拍错了地方么?
见过冯晓刚,江弦和朱琳以及朱虹、赵振开几人又坐上了去往爱荷华的飞机。
上一次来到爱荷华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也就是小小陛下出生的时候。
这次过来,一件事是探望聂华苓女士夫妇。
另一件事,则是来看看“今天出版社”,这家出版社连同如今在美国发行量极高的《今天》杂志,总部都设立在爱荷华市。
            老实说,江弦对纽约没有太多的崇拜,毕竟来过几次,闻到街道里挥之不去的尿骚味也就祛魅了。
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纽约这座城市的建设水平确实是远超当前这个时代全世界其他城市的。
有句话说得好,最可怕的不是有人说世界第一城是纽约,而是当有人说起世界第一城的时候,你会立马想到纽约。
江弦先是去参观了一趟“今天”旗下的“今天电影公司”设立在纽约曼哈顿的总部,位于第五大道旁一幢写字楼的22层。
“公司现在下设三个事业部。”
钟阿城给江弦介绍,他胖了不少,在国内总是邋里邋遢连自己凉鞋都能丢了的他,如今穿上西装,也多了几分精英味道。
“今天影业,主要负责监督电影的制作和发行。”
“今天媒体网络,负责监督付费电视频道。”
“还有今天全球发行,主要负责全球的内容发行。”
“.”
江弦缓步走到落地窗前,看了眼窗外,炫目的曼哈顿天际线、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流光溢彩的时代广场、纵横交错的高架桥、川流不息的车辆
“东边儿那一块儿就是中央公园。”钟阿城给江弦介绍起外面的地标建筑,“那儿是华尔街,那儿是百老汇”
“人带来了么?”江弦转过身去开口。
“在路上,应该快了。”钟阿城看一眼手表说。
两人话音刚落,一道熟悉的身影就从门下钻了过来,俨然冯晓刚,穿条发黄的红色卫衣,以及一条破哄哄的牛仔裤。
他迷迷糊糊走进来,看见江弦的身影,脚底下钉了个钉儿似得停住,而后整理情绪,马上表现得悲伤,双眼一红,喉头哽咽。
“.头儿!”
随后江弦也是见着了这位影帝拔地而起的演技,只见其双腿一软,瘫在地板上,一边儿嚎,一边儿挤着眼泪儿:
“我、我还以为.我再也见不着您了!”
“您都不知道我有多想念您!”
“我在美国过得太苦了!过得那是猪狗不如的日子啊!”
“.”
今天的员工跟看大熊猫似得盯着冯晓刚看,江弦也是一脸冷漠不为所动。
“我告诉你,我时间紧张,今天的日程都安排好了,就这一小会儿有空见你。
哭?哭也算时间的。”
“.哎呦,我、我。”
冯晓刚赶紧用袖子抹抹眼泪鼻涕,自个儿从地上爬起来,一脸谄媚的凑上来:
“头儿,我前些天还在报纸上看着您拿了那美国人的奥斯卡奖的了,历史第一人,哎呦,不愧是您,英明神武!”
“.”
见江弦一脸冷漠盯着自己,冯晓刚悻悻闭嘴,从兜里掏出一沓稿子:
“剧本儿,我已经写好了,您过过目。”
“早拿出来不完了。”
江弦翻个白眼,接过他手上稿子: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嗯,一上来杀剧情还没有,就直接劈头盖脸甩出这么一句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光辉且极其欠揍的“箴言”。
要让江弦说,冯晓刚这剧本写的还确实真不错。
看来这厮也真是体会深刻了。
简直是拿着手术刀在解剖“美国梦”的肋骨,顺手撒把孜然,告诉你这梦闻着香,啃起来硌牙,让无数怀揣绿卡梦的同胞们虎躯一震,菊花一紧:
我到底是该被爱,还是该被恨?
内容讲的大概就是,有个男人叫王启明,京城老爷们儿,在国内是出类拔萃的大提琴家。
正因为如此,他把大提琴带到了美国,期望在美国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发挥专业的特长。
然而,他的“美国梦”几乎在一开始就宣告破灭了。
他和妻子落地纽约后,来接机的郭燕姨妈竟将他们送到一个破旧不堪的地下室,丢下500美元后便离开了。
初来乍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对他们来说都成了一种奢侈。
两人由惊愕、疑惑到受委屈、被羞辱,郭燕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个呢,实际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
在西方化的姨妈眼里,帮助他们办了来美手续,从机场接来并安排了住宿,还借给生活费,介绍王起明到中餐馆打工,这已经超过了西方的人情标准了。
而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内地人看来,姨妈太不够味太势利,而且像是故意向他们示威,让他们品尝西方的人情冷暖。
这就很真实。
到了美国,中国的那套思维就行不通了。
于是王启明为了生计,拉大提琴的手一刻也顾不上触碰大提琴,为了赚钱,直奔油腻腻的后厨,跟盘子碗碟进行“交响乐”排练。
这落差,比从米其林三星跌落到煎饼摊还刺激。
然后冯晓刚鬼使神差的接他之口来了一句感叹:
“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他妈的战场!”
江弦看的特乐。
这句话是原著里没有的。
可见冯晓刚的确是在美国被摔打出来了,深有体会的总结了这么一句出来。
总之,故事主线就是王启明从地下室开始的奋斗史。
他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从中国餐馆的洗碗工变为身价百万的制衣厂老板,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到跻身上流社会的华人富商,其住处也从阴暗的地下室搬到纽约皇后区的豪宅。
只不过,他的发迹之路并不体面:
先是依靠情人阿春的资金资助,之后依靠前妻郭燕的二婚丈夫大卫。
为了“成功”,王启明不择手段,背信弃义,甚至不惜牺牲朋友和亲人的情感、人格尊严。
即便如此,由于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王启明的不动产投资损失惨重,为了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在大西洋赌城孤注一掷,然而,好运尽逝,最终王启明输掉了自己一切。
另一边,大卫和郭燕度蜜月归来,发现自己原先的客户已经成了王启明的,因此愤而把郭燕赶出了家门。
面对大卫的埋怨和不理解,郭燕选择了隐忍、离开了大卫,在美国一所大学里做清洁工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惩罚。
至于王启明的女儿,正值青春期的宁宁,来到美国后,即使住上了父母挣来的大房子,但是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没有父母完整的爱,竟以一种极为颠覆的叛逆作为报复
——嫁给自己美国男朋友的父亲。
最后,冯晓刚写,王启明面对纽约伸出中指,表明他对纽约、对美国、对这个繁华的金钱世界的态度。
此时,他所拥有的几乎都被一掠而光:
他作为艺术家的尊严被生活现实掠走。
他挚爱的妻子被美国人掠走。
他心疼的女儿被西方文化掠走。
甚至他的好友大李在美国奋斗多年为求绿卡而不得,最后还不幸意外车祸死亡
结局非常残酷。
王启明的美国梦也彻底破灭了。
“故事结束在王启明给好朋友大李办的葬礼这里,这个写的很好,一语双关,又是大李的葬礼,又是‘美国梦’的葬礼。”江弦给冯晓刚说起剧本里可圈可点的地方。
“哎呀,都是您教的好。”冯晓刚赶紧一脸谄媚说。
“不过.”江弦顿了顿,“结局这里还能写的更好一点。”
“哎呦,请您指教。”
“你看啊”
江弦指着结尾,“最后这里,再写一个王启明的京城好友,来美国投奔身在纽约的王启明,然后接机的王启明,就像是当年刚来美国的他一样,像是姨妈似得,把好友送到他最早住过的破旧地下室,然后留下500美元后离去。
这个时候呢,我们就看到了熟悉的一幕,这个好友在地下室破口大骂王启明.”
“.妙!”
冯晓刚听着听着,眼睛噌的一下亮了起来。
“妙啊!您这点子真好!这又是一个轮回!也是另一个‘美国梦’尚未开始即告破灭的表征,哎呦,要么您拿奥斯卡呢,我怎么就拿不了呢?我就拿不了!瞧您这水准,和我们这些小编剧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我在楼底下,您在楼上,不是,我在土里,您在天上.”
“差不多得了啊。”
江弦把手里的稿子合上,“行了,拿回去改改,最好是在回国以前就改好,这样一回国就能建组,抓紧一些时间。”
“我要回国了?”
冯晓刚捕捉到江弦话里的信息,眼泪都差点儿从眼眶里掉出来。
“怎么?不想回去?”
“那不能!”
冯晓刚赶忙摆手,“想回,一万个想回去!”
“这么嫌弃美国?”
“嫌弃!”
冯晓刚一脸的深恶痛绝,“我在这儿多呼吸一秒我都难受您知道么?我在这儿连一分钟都待不下去了。”
“那完了。”
江弦笑笑,“我还寻思让你带组回美国拍摄呢,这么一来,我还得换个导演。”
“?”
冯晓刚脸上的笑容僵住,“哎呦,头儿,您就别拿我开心了,您都不知道,我在美国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在这儿简直就是.”
“牛马。”江弦给他提供了个词儿。
“对对!”
冯晓刚连忙点头,随后又觉得不太恰当,“牛马不如啊!”
“行了。”
江弦不再逗他,拍拍他的肩膀,“总而言之,你在美国受罪了,不过我当初说过,为海马受过的苦,不会白受”
冯晓刚一听也感动,“有您这句话,我全知足了,您放心,这电视剧我要是拍不好,我自己从海马滚蛋,不在那儿碍您的眼。”
“好!那这可是立军令状了!”江弦朝他笑笑,“来美国这么久,我看你这样,估计也没过过几天安稳日子,我还要去一趟爱荷华,这几天你就留在纽约改稿子,住处和别的我都给你安排好了,好好去洗个澡,买身衣服,给老婆孩子买点儿带回去的礼物。”
“老婆孩子”
冯晓刚听江弦说到家人,脸上露出一丝惭愧,“我、我媳妇儿她们还好吧?”
“一切都好,就等着和你团聚呢。”
“那就好。”
冯晓刚有些恍惚的点点头,迟疑半天,又吞吞吐吐的和江弦说道:
“头儿,我在纽约这回还遇着一人.”
“谁啊?”
“这人你也认识,之前咱们找人演《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不是试镜么,试过她,上影厂的演员,叫吕利平,这会儿也在纽约。”
“.”
听着这个名字,江弦脸上的笑容逐渐收起来了。
“吕利平?怎么?你俩还认识上了?”
“对呀。”
冯晓刚呲牙笑笑,“您说巧不巧,我在家餐馆洗盘子,就遇着她了”
江弦眉头皱了皱,听冯晓刚将自己和吕利平相遇的经历讲个一遍,当然都是健康绿色的内容,讲到最后听见他问:
“您把她弄来美国,应该就是来演我这部电视剧的吧?”
“.”
江弦没说话,十指交拢,一脸严峻看着冯晓刚,半响才吐出一句:
“我说过么?”
“啊?”
冯晓刚脸上的笑容也一点点收起来了,磕磕巴巴,“这、这我、我”
“她的事儿我没兴趣管,也不想管,这个人为什么说是我送到美国的呢?我根本不认识,也没什么印象,至于你俩干了什么,不管是睡过了还是怎么着,我都不想管,总之,我的电视剧里不会出现这个人,我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打算,你清楚了吗?”
“.知道了、知道了。”冯晓刚后悔的直想扇自己,一天天的瞎揣摩什么?
还以为吕利平是江弦什么重点培养对象呢?
合着人家江弦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
这不是拍马屁完全拍错了地方么?
见过冯晓刚,江弦和朱琳以及朱虹、赵振开几人又坐上了去往爱荷华的飞机。
上一次来到爱荷华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也就是小小陛下出生的时候。
这次过来,一件事是探望聂华苓女士夫妇。
另一件事,则是来看看“今天出版社”,这家出版社连同如今在美国发行量极高的《今天》杂志,总部都设立在爱荷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