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穿越 > 穿在1977 > 第882章 支持一下
  • 第882章 支持一下

    作品:《穿在1977

            “拍,马上就拍!”

        陈凡家里,把椅子板凳都搬出来,加上可以坐两个人的罗汉床,才把这一屋子人都安排坐下。

        他拎着个何青生家里的热水壶,给师父和客人们倒茶,……没办法,今天才回来,家里还没烧热水呢,只能蹭别人家的。

        不过别说,好久没干端茶倒水的活儿,还有点不习惯。

        早知道今天家里会来这么多人,就该从对面的江大叫几个人来。

        反正学校已经开学了,自己在卢家湾教过的那些学生又重返校园,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叫他们来干活是天经地义。

        只是错过了就算了,等下次再说。

        还好,今天难得来这么多人,把后面坡上住着的许启珍和谭庸也吸引了过来,谭庸不可能动手,许启珍却会主动帮忙。

        她先打电话给边慧芳,叫她过来干活儿,随后接过陈凡手里的热水壶,“我来倒水,你谈你的正事去。”

        陈凡感激地双手合十拜了拜,“还得是我许姐!”

        随后走到一旁坐下,喘了口气,对着武厂长说道,“那什么,拍摄场地、服装、道具、演员这些都准备好了没有?”

        武厂长抽着烟,闻言立刻说道,“服装、道具都没问题,演员也随时就位,只要是咱们江影厂的职工,不管他们在哪里、有没有拍戏,一声招呼,随时都能回来。”

        然后两手一摊,“可拍摄场地就要等你来定了。何况你还没把剧本给我们呢。”

        张玄松在一旁,听得直皱眉头,对着旁边的李尚德小声嘀咕,“拍个电影这么麻烦?”

        李尚德瞟了他一眼,“那不然呢?”

        倒是林远祥稳如泰山,“这算什么,等真正拍起来,那才叫麻烦。”

        张玄松看向他,“你又知道?”

        林远祥得意地挑挑眉头,“我去北影厂问过。”

        陈凡看了一眼三位师父,见他们聊自己的,便没有多管。

        随即“啊”了一声,对着武厂长打了个手势,“稍等。”

        毫不迟疑地起身走到屋里,悄悄关上门,不一会儿出来,手里拿着厚厚几迭稿件,走到武厂长面前递给他,“前两天才写完,我打印了三份,回头你再复印几份给大家分分。”

        剧本自然是早就写完了的,就放在书房的柜子里,要不然刚才拿的时候也不会先关上门。

        毕竟何青生可知道,他回来后还没整理过行李箱呢,所以该遮掩的时候,还是有必要遮掩一下。

        武厂长拿到剧本,果断分成三份,先递了一份给张玄松,一份递给杨振龙,最后一份自己拿着。

        然后况明义和劳建华一左一右靠过来,三人一起看。

        另外两边也差不多,最后只剩下何青生、谭庸和许启珍三人干巴巴地看着。

        过了不到三秒,何青生果断看向陈凡,没有说话,但意思很明显,我的呢?

        许启珍更是瞪大眼睛,刚才我还帮你干活儿了呢,就让我干看着?

        谭庸倒是无所谓,就是不时往对面看,心里有点痒痒。

        也不知道第二部的内容是什么?按照时间线的话,应该是大转移了吧?

        陈凡沉吟两秒,果断起身走进书房,很快便出来,手里还拿着两份厚厚的稿件。

        他先提着自己的椅子,放到何青生旁边坐下,随后将稿件递过去,小声说道,“这是《道士下山》的原稿。”

        何青生一把抢过去,等他看清楚封面上的字,不禁两眼放光,转头看着陈凡,“一和二都在,没发?”

        陈凡咂咂嘴,小声解释道,“一开始我就打算把和电影一起发,不过后来碰上过年,事情太多,把出版的事儿给忘了。”

        何青生立刻说道,“那你是要把这个给江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听这话,旁边的谭庸和许启珍都两眼放光,这可是陈凡的,而且是当前正爆火的电影《道士下山》的原著,等图书上市,不用猜,绝对是五十万以上的发行量。

        两本就是一百万,一本书哪怕只赚5毛钱,这就是五十万呐!

        五十万能发多少福利?能增加多少业绩?能添置多少东西?别的不说,给小区里面建个游泳池总够的吧?

        什么?星湖?

        哦,对,旁边就是星湖,要游泳可以跳湖。那就建个体育场?

        就在他们想入非非的时候,陈凡幽幽说道,“想什么呢?我就看你们无聊,给你们看看。”

        顿了一下,他迎着三双不敢置信的眼睛,笑着说道,“我在上海开了一家出版社,负责人是我大姨子,单位挂靠在上海作协名下,每年要上缴1000块钱的固定费用,还有净利润的2%的管理费。

        出版社都成立快一个月了,还一本书都没出版过,这两本书,我肯定要给自己留着啊。”

        何青生三人跟变脸似的,脸色瞬间垮下来,冷冰冰的,比外面星湖的湖水还冷。

        许启珍:你是魔鬼吗?

        这还不算完,陈凡掏出烟,抽出三支递过去,咧着嘴笑道,“何叔、谭叔,你们有没有还没发表的作品啊?我们出版社可以考虑一下哈,保证按照最高标准稿费支付,要是不满意的话,我还能给你们兑换成美元,这个待遇绝对是蝎子粑粑独一份,支持一下呗!”

        何青生一听,脸都黑了。

        不把稿件给自己单位出版也就算了,竟然还打起自己的主意?

        你能不能好好当个人?!

        倒是谭庸有些心动,探着身子说道,“稿费标准可刚提过,现在千字最高可以到10元,你按10元算?而且还有印数稿酬的哦?”

        陈凡毫不迟疑地说道,“您把书稿拿来,立马按千字10元付款。印数稿酬照算。”

        原本于1980年10月,国家出版局制定的“关于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却在陈凡这只小蝴蝶翅膀的扇动下,提前到1月份出炉。

        倒不是他去提了什么建议。

        没别的,主要是某人的稿费收入太高,而当前国内的稿酬标准又太低,还没有“印数稿费”,于是在前段时间上级开会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全国作家这么多,可绝大部分都没机会赚外汇,只能靠国内的一点点稿费生活,不太利于作家们稳定创作,所以,是不是适当提一提稿费标准,也好刺激一下大家的积极性?

        当时老政委也参加了会议,当场就表示可以提一提,所以原本在下半年才会颁布的新标准,提前了大半年出炉。

        不过提升幅度不是很大。

        只是从原来的千字2到7元,提到了3到10元,勉强恢复到58年第一次制定稿费标准的时候……的一半,更别说与五十年代前期相比。

        这只是文学作品的标准,诗歌的话,每20行算一千字,曲艺便宜一倍,是40行算一千字。

        其实这个稿费倒是其次,最关键的还是恢复了“印数稿费”。

        虽然远远比不上后来的“版税”,只是按“每万册”发行量计算稿酬,比如每多少万册,可以拿到基本稿费的百分之多少比例,然后逐步递减、同时稿费累加。

        但比起单纯的稿费,已经多了好几倍,横向对比其他职业,已经可以算高收入群体。

        再要调整的话,除非又有人干预,否则要等到1984年,文学作品稿费标准才会提到2到20元每千字,印数稿酬也会大幅增加。

        就连电影剧本也达到每部3000到8000元,极个别可以达到10000元。

        只是比起90年代以后,标准还是不够高。

        以歌曲为例,在84年经过调整之后,歌曲稿费是作词、作曲各10到20元一首。

        这个标准维持了不短的一段时期。

        比如1984年石祥作词的《十五的月亮》,唱的也是西南战场的故事,当时这首歌为他带来十六元的稿费收入,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元”。

        咳咳,虽然和天文谚语撞车,不过当时这首歌的稿费确实是十六圆。

        这也是作者收到的关于这首歌的全部收入。

        陈凡怀疑当时决定稿酬的那个人是故意的!

        总而言之,虽然这年头作家的稿费比普通工人要高不少,但“写作”致富,还得是90年代、王朔跟出版社谈分成以后的事。

        看着颇为兴奋的谭庸,陈凡心里一动,要不要自己先提前把版税弄出来?

        可转念一想,还是不行。

        王朔谈分成,那是1990年国家出版总局发出通知,允许适当提高作家稿酬标准,然后又出台了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明确了“合同另有约定的,也可以按照合同支付报酬。”

        有了法律规定,老王又有谈稿酬的底气,才会在92年,跟出版社谈判,拿下“10%”的版税,开创了国内的版税时代。

        所以现在擅自给作家涨稿酬,严格说来是“违规”的。

        陈凡咽了咽口水,自己可是遵纪守法的优秀标兵,哪能干违规的事?算鸟、算鸟。

        他在这儿发呆,旁边何青生却着急了,立马转头看着谭庸,“你还真给他出版啊?”

        谭庸瞟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别让我知道你把书稿给他,要不然我吃你一辈子。”

        何青生顿时哑然。

        于公,这年头出版社都在争抢优质书稿,只要抢到就是钱,他们两个虽然没有陈凡的作品卖座,却也是有口皆碑的老作家,十万册的销量还是有保证的。

        这样的作品,不留在自己单位,却给别人去出版,那还不让人笑死啊?

        可是回头想想,这可是陈凡!

        何青生转头看了陈凡一眼,忍不住叹气,“先说好,只有一本,多了没有。”

        两年前,是自己把他硬拉过来,做了外联部亚洲分部的主任,而且这两年时间里,陈凡的所有作品,除了一部《小城人家》,其他的全部都是由江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给单位赚了两三百万的收益。

        现在人家想要单干,让自己支持一下,还有什么可说的?

        别的不提,就冲一声“何叔”,就得丢一部书稿出去。

        陈凡当即咧嘴笑道,“何叔大气!”

        看着陈凡忙着给何青生点烟,许启珍不由得叹道,“以后你可是能赚大钱的人咯。”

        别人不知道,他们又怎能不知道办出版社有多赚钱,一本好书就是几十万,这小子花得完吗?

        陈凡却转过脸笑道,“小钱,都是小钱。”

        许启珍瞬间瞪大眼睛,就要说话。

        这时谭庸在一旁幽幽说道,“对别人是大钱,对他来说,还真就是小钱。《圣斗士》的书稿已经结了好几次款,加起来有一百多万美元了吧?!”

        听到这话,许启珍也不吱声了。

        大家都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算了,毁灭吧。

        ……

        本来陈凡还打算今天买点菜,就在家里请何青生三人吃饭,可这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他一个人可忙不过来。

        主要是懒得忙。

        便让许启珍叫来单位的两辆面包车,加上自己的嘎斯车,包括后来赶来的边慧芳在内,把所有人全部拉到野味餐馆,要了个大包厢吃了一顿。

        之所以去那里,除了味道好,主要还因为那里可以收美元,不用票。

        吃完饭之后,各回各家、各干各的活儿。

        何青生和谭庸忙着写稿,赚钱倒是其次,主要是为了支持陈凡这个晚辈。

        许启珍则要多方协调,忙着安排各项事务,为陈凡的离开做准备。

        何青生已经跟她和谭庸都说了,留是留不住的,如今的江南省作协里面,陈副主席的痕迹太重,影响也很大,一旦哪天离开,必定会引起非常大的反响,所以有些工作必须做在前面,主打一个以防万一。

        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另一边的江影厂也没闲着。

        拿到剧本之后,况明义便带着人到处跑,寻找适合的拍摄场地。杨晨峰、杨从灵等人则忙着背台词、排练,这次杨振龙不演老道长了,况明义给他安排了另一个角色,他每天都拉着已经名声在外的袁望,给自己补演技课。

        张玄松三人看所有人都忙着为电影准备,在给朝阳观打了个电话、得知现在看热闹的人都已经散了之后,便跟陈凡打了个招呼,偷偷回了京城。

        所有人都在忙,只有陈凡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抱着一堆书扣文章,写自己的毕业论文。

        转眼一个月过去,就在这时,他忽然接到云湖汽车厂杨康年的电话,“啥?你要来省城?咋地啦?被免啦?”

    相关推荐: 真千金她又争又抢 开局:穿越为僧,法号三葬 穿越七零,清冷军官秒变小狼狗 拥抱太阳女神 穿成病娇反派的小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