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988章 造势

    作品:《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哦?”崇祯对郑成功彻查走私的事很感兴趣,“郑成功怎么想起来查走私了?”

        “好像与顾炎武有关!”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回答道:“在查走私之前,顾炎武和郑成功见了一面。”

        “顾炎武还是有些本事的,知道把郑成功拉下水。”崇祯称赞道,“既然查走私,他有线索吗?”

        “没有!他查的虽然很严,但是因为没有线索,所以根本查不到东西!”

        “锦衣卫有线索吧?”

        “有几个人证,没有物证。”

        “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这些线索送给郑成功。”崇祯面带微笑,

        “陛下的意思是...借力打力?”

        “对,随着战事的推进,物资对敌我双方越来越重要!可是朝廷查走私的话,早晚会查到郑芝龙身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这件事不能由朝廷来做,但是交给郑成功就没问题了。无论他查出什么,都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事,与朝廷无关!”

        “臣回去后就安排。”

        “辽东走私的事查的怎么样了?”崇祯又问。

        “不太顺利,”李若琏摇着头,“由于战事的缘故,两军之间有一片无人地带,他们会在这里进行交易走私。”

        “锦衣卫的人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躲避双方探马的搜查,所以一直查不到证据。”

        “兵部不是有兵册吗?每人每天吃的粮食都有数,根据兵册人数查粮食消耗,出入大的肯定有问题。”崇祯伸出右手食指说道。

        李若琏继续摇头:“兵册由各部将领提供,众所周知各部都有虚报士兵数量的情况。如果虚报了五千士兵,那么走私时只卖这五千人的粮食,还是查不出来问题。”

        “核查士兵数量呢?”崇祯说完之后自己摇起了头。

        两军作战时没法查士兵的具体数量。

        因为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任务,不可能一直在军营里待着。

        只要有人动,就有作假的机会。

        “难道就没办法查走私了?”崇祯抬起眼皮,再次看向李若琏。

        “有倒是有,就是慢!”李若琏回答:“可以像之前一样在辽东军中收买线人,等这些线人升官之后,早晚会参与走私。”

        “到时候既有人证也有物证,可以一网打尽!”

        这个方法何止是慢,简直是慢到出奇。

        “朕可能老了,竟然也想不出好的办法。”崇祯叹息一声后想起了长城的作用。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他们耗时耗力耗钱修建古代长城有两个作用。

        军事上防御。

        经济上封锁,也就是防止走私。

        辽东长城损毁严重,走私肯定会泛滥。

        得想办法制止。

        他在脑海中算了算,说道:“喀尔喀蒙古是不是要南下互市了?”

        “是,喀尔喀蒙古为了互市分成两路,一路去了山西大同的阳和卫附近,另一路去了辽东义州的太平堡附近。”

        崇祯点了点头,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义州太平堡北面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地盘,喀尔喀蒙古南下必然会经过他们的地盘。

        双方极有可能发生矛盾。

        无论结果如何,获利的都是大明。

        而且,还可以借此机会查一查走私的事。

        “太平堡互市是一件大事,千万要处理好。另外告诉定王,让辽东的锦衣卫追查一下这些货物的最终去向。”

        “臣...臣领旨。”李若琏有些茫然的回应道。

        在他看来,查走私的关键是查出谁是卖家。

        查买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因为就算知道谁买走了货物,他们也不会说出卖家是谁。

        毕竟双方是敌对关系。

        崇祯并不是这么想的。

        辽东走私的货物大部分都经蒙古人的手流入建奴手中。

        也就是说,蒙古人是中间商。

        他们既知道谁是买家,也知道谁是卖家。

        搞定了他们,也就掌握了走私的全部秘密。

        “还有,”崇祯又说道:“派人把李定国的战绩传播出去,几日能传遍京师?多长时间传遍全国?”

        “臣可以保证三日内传遍京师,三个月传遍整个大明。”

        “那就去办吧。”

        “臣遵旨。”

        李若琏离开乾清宫后立刻召集锦衣卫,开始宣传造势。

        首先是说书人。

        说书人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不过当时听书的基本都是权贵,普通百姓没得听也听不起。

        隋唐时期,民间出现了说书人,

        到了宋代,说书开始职业化。

        明清时说书人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广受追捧。

        茶楼内。

        说书人坐在椅子上,身穿长衫,手拿醒木。

        啪!

        醒木落在桌子上,将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说书先生念完定场诗后,茶楼内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好!”

        “好啊!再来一首。”

        “没听够,再来一首!”

        换成其他定场诗,百姓们或许会喝倒彩。

        但是这首诗不行。

        因为这首诗的名字是《送毛伯温》,作者是大明顶级权谋大师明世宗嘉靖皇帝。

        大明百姓若敢喝这首诗的倒彩,后果可想而知。

        说书先生微微一笑,沉声说道:“今天不讲三国,也不讲水浒,讲一讲辽东的战事。”

        “这有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大胜了或者打败了!”

        “是啊,还是讲三国吧。昨天说到宛城之战,今天该讲曹操一夜害三贤的事了!”

        “哈哈,”说书先生大笑一声,直接说了起来:“时值盛夏,多尔衮正在凤凰楼内和他的嫂子探讨人生大事。”

        “探讨到关键时刻,忽听得外面传来了脚步声......”

        茶楼里的人瞬间停止吵闹,认真听了起来。

        就连刚才喊着说要听三国的人,也都闭上嘴屏住了呼吸。

        ......

        说书人讲故事的同时,崇祯十七年邸报也在以最快的速度印刷。

        邸报的标题非常大,写着寇可往,我亦可往——李定国!

        然后是整个版面的介绍。

        既有李定国的身世履历,也有兵临沈阳城下的详细作战过程。

        次日清晨,最新一期的邸报出现在百姓面前。

        在说书人,邸报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之下。

        李定国兵临沈阳城下的事迹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本计划用三天时间传遍京师,但是仅仅不到一天半,整个京师都知道了李定国的名字。

        街头巷尾,百姓们都在讨论李定国。

        “听说了吗?李定国不但扛着大明国旗去沈阳城下转了一圈,还砍了叛徒孔有德!”

        “听说了,太解气了。”

        “李定国简直用兵如神!”

        “何止是用兵如神,简直就是军神!”

        “来,咱们敬军神一杯。”

        “我陪一杯!”

    相关推荐: 从歌姬到皇后 七零:娇娇军嫂搬空仇人钱财养崽 都市风水师:掌纹定龙脉,一剑镇幽冥 退婚后,我竟查出肚子里有四胞胎 明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