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穿越 > 大宋悍臣 > 第58章 报名
  • 第58章 报名

    作品:《大宋悍臣

            宋铭还不等作答,又听老七道:

        “一旦十二弟考进来,五哥那首诗是不是就要被拆穿了?”

        毕竟宋氏私塾当真不是只招收宋家子弟,还有其余子弟。

        宋煊虽然岁数小,但许多人都是服气他的。

        就那种水缸,可不是谁都能砸破,把救人出来的。

        只不过宋煊那小子不怎么把心思放在读书上,落得个陨落的神童这个称号,其余人尚可以嘲笑宋煊一二。

        但他们跟宋煊同过窗的人,可不是这样认为的。

        听了老七的话,宋浩脸上更是闪过一丝不自然。

        宋煊那首幼年的咏蛙诗,被他拿过来在书院装逼用了,一时间风光无限。

        颇有些宋氏才子的模样,但这件事可不光是宋家兄弟能把控住的。

        宋浩本以为今年能够榜上有名。

        谁承想落榜了?

        反倒是祖父远支认亲的宋氏兄弟高中状元,没他们这本家宋氏子弟什么事。

        否则就算宋煊考进应天府书院,他再说什么辟谣的话,那也早就碰不着面了。

        到时候自己是进士的身份,谁还会在意一个小小学子的话。

        说出去,那就是宋煊嫉妒他亲哥哥。

        “此事再说吧。”宋浩心中极为纠结:

        “纵然十二弟幼年聪慧,可他多年来心思不在读书上,能不能考得上两说呢。”

        老七也很识趣的没有说咱们去帮帮宋煊复习的话。

        毕竟偷了人家的诗。

        总归不是什么有脸面的事。

        “喔喔喔。”

        宋煊手里拿着折扇,看着书院的景象:

        “应天府书院名不虚传,愿不得天下如此多的读书人都要费尽心思考这来,瞧瞧这门牌,可真气派。”

        此话倒是引得包拯奇怪:“十二郎来了快半个月,都没有来此地瞧一瞧?”

        “俺若是考上了,天天都能来瞧,反正书院就在这里,若是考不上,天天来瞧也屁用没有。”

        “哈哈哈,是这个理。”

        宋煊通透的回答,让包拯有些钦佩。

        颇有些当年真宗皇帝来此,人人都去参观皇帝这个景点,唯独范仲淹不去一样。

        如今范仲淹这个大宋完人并没有名扬天下呢,包拯主要参考的还是华韵的故事。

        许多远道而来的学子,都是想要考上此处的,但难度颇大。

        张方平不是第一次来,他被宋绶带过来见识过,所以此次便由他来带路加讲解。

        主要是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变大,但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士子求学需求很大,但哪有那么多的好老师和学校供你选择啊?

        但有需求就有市场。

        官学低迷,自是民间办学顶上。

        自从皇帝御赐牌匾后,此处的民间办学也转换成了官学。

        天下学子趋之若鹜也是情理之中。

        待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在几十年后推广开来后,大宋各地的官学才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

        印刷术是基础。

        如今的书籍大多都是藏品,很少在市面上流通。

        否则诸如张方平等学子,也不会有给人抄书来挣钱的活。

        书籍印刷至少要比手写本要传播方便,而且价格还能打下来。

        要不然捕头丁哲怎么一想到让儿子读书,就要准备很多钱呢。

        孩童幼年不展现出来一点读书天赋,你看谁愿意资助你?

        世上那么多人,真以为人人都能成为文曲星啊!

        在大宋除了天圣五年外,嘉佑二年那场考试可谓是文曲星集体下凡了。

        大宋背诵天团多半都是在宋仁宗手底下出来的。

        三人一路缓行,过了一座石桥,再踏过石牌。

        进了书院大门,第一个便是崇圣殿,里面供奉着孔子以及弟子的画像,周遭还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绘图。

        大家都很默契的拜一拜孔子,毕竟明面上要懂得尊师重道。

        至于上香,倒是没有。

        一般学子考试前,都去文庙上香拜一拜。

        这里的孔子像只是摆了瓜果。

        大殿东侧有一通“重修归德府学宫记”碑碣和一棵上百年的皂角树。

        据说是宋州虞城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也就是应天府书院的前身,他那个时候时候种植的。

        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但戚同文病逝后,书院曾一度关闭。

        直到真宗皇帝赐牌匾,戚同文的儿子才重新开辟讲学。

        但是他儿子前两年过世了,如今是他的孙子戚舜宾继续打理书院,可年岁也不小了,精力不济。

        晏殊才决定要范仲淹来执掌书院。

        宋煊二人听着张方平的讲解,继续往前走,直到了讲学所在地。

        范仲淹等人正在那里有条不紊的给考生登记,核对信息。

        即使范仲淹身为“校长”,但也是亲力亲为。

        三人各自分散排队。

        宋煊面前的文士头也不抬,奋笔疾书道:

        “姓名?”

        “宋煊。”

        “籍贯?”

        “应天府宁陵县勒马镇人士。”

        就在宋煊报着自己籍贯的时候,眼前的文士猛然抬起头,开始打量着宋煊。

        郑戬对于宋煊这个学子很是期待,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几个人都对他另眼相待。

        如今郑戬见宋煊的模样。

        虽是一副稚气未脱,但长相颇为俊朗,像是个做官的好料子。

        光是这一副面皮,就容易给人好感。

        愿不得希文等人都对此子颇有维护。

        但学识就是学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人,也多了去。

        只是他有些意外,宋煊手中怎么会有宫中流行的折扇,这玩意可没有成为普通学子之间的流行器物。

        但郑戬并没有多说些什么,打量完宋煊后让自己有个囫囵印象后,继续登记。

        他自幼丧父,是跟着曾经的神童老师杨亿学习的,待到老师两年前故去,他才返回吴地参加解试。

        宋煊没见过这个年轻的面孔,倒是张方平瞥见了这一幕,心中有些紧张。

        他从此地返回去,还没来得及同十二哥说这些事。

        因为有外人包拯在。

        谁知道他是不是个大嘴巴。

        毕竟大家刚认识,很忌讳交浅言深的。

        好在一切顺利,大家报完名后,又聚在门外。

        “包兄,咱也算是相识了,一起吃个饭,好好备考。”

        包拯当即行叉手礼:“十二郎,咱们就此别过,我得去寻一个住处落脚。”

    相关推荐: 我以道心越仙凡 假太监:我乃大明九千岁 我在诸天影视当皇子 三爷,你家小姑娘又立功了 北离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