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9章 河流与熔炉
作品:《缔造美利坚:我竞选经理是罗斯福》推荐阅读: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暗黑破坏神之毁灭
开局妈传菜,迷途知返我调教世界
木叶:宇智波华丽的叛逆
暗影熊提伯斯的位面之旅
顶级天赋,游戏飞升
美食:带双胞胎去幼儿园当大厨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混沌塔
换源:
匹兹堡这座城市的存在,始于一个地理上的必然。
在北美大陆的版图上,两条河流在此地交汇。
南来的莫农加希拉河,水流平缓,裹挟着阿巴拉契亚山脉深处的煤炭。
北下的阿勒格尼河,水势湍急,带来了宾夕法尼亚北部的林木与铁矿。
它们汇合,形成了一条更强大的水脉,俄亥俄河,从此一路向西,奔流入美国的心脏地带。
这片三角地带是天生的战略要冲。
印第安人在此狩猎,法国人在此修建杜肯堡,英国人又将其夺取,改名为皮特堡。
它早期的历史,是一部关于皮毛、要塞与殖民者野心的故事。
这片土地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要与冲突和征服联系在一起。
但河流带来的真正宿命,并非军事,而是工业。
十九世纪中叶,有人发现了将此地的煤炭与北方的铁矿结合起来的秘密。
那个秘密的名字,叫作钢铁。
贝塞麦转炉法的火焰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点燃,它喷出的不是火花,而是黄金。
从此,匹兹堡不再是皮特堡,它变成了美国的熔炉。
安德鲁·卡内基在这里建立了他庞大的钢铁帝国,亨利·克莱·弗里克用焦炭工人的血汗为这个帝国提供燃料。
一船船的铁矿石顺流而下,一列列的火车满载煤炭呼啸而来。
它们被投入高炉,在超过一千摄氏度的高温中熔化、混合、淬炼,最终变成铁轨、桥梁、摩天大楼的骨架,以及战争机器的装甲。
匹兹堡的空气中从此弥漫着硫磺与金属混合的气味。
这个城市的声音,是巨锤砸向钢锭的轰鸣,是熔融铁水注入模具的嘶吼。
白天,工厂的浓烟遮蔽太阳,天空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橘黄色。
到了夜晚,高炉倾倒矿渣时喷出的烈焰,会将整个夜空映照得如同地狱之门。
这个城市用钢铁定义了自己。
成千上万的移民被这地狱之火所吸引。
波兰人、斯洛伐克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他们从旧大陆的贫困中逃离,投入这座新大陆的熔炉。
他们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下工作十二个小时,住在拥挤不堪的工人社区里,用自己的肺过滤着含硫的空气,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份微薄的薪水。
霍姆斯特德大罢工的枪声,被高炉的轰鸣所淹没。工人的鲜血,只是为烧红的钢板增添了一抹无关紧要的颜色。
匹兹堡的辉煌,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攫取和对人类劳动的残酷压榨之上。
它不生产精致的商品,它只生产力量的原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是匹兹堡的黄金时代,它成为了“民主的兵工厂”。
这个国家的每一艘战舰,每一辆坦克,每一发炮弹,都流淌着来自匹兹堡的钢铁血液。
这座城市的力量,达到了顶峰。
它的名字,与美国的力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然后,辉煌结束了。
因为战争结束了,世界变了。
日本和德国的现代化钢厂,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优质的钢铁。
全球化的浪潮,拍碎了匹兹堡赖以为生的贸易壁垒,曾经驱动城市心脏的钢铁产业,变成了一个臃肿、陈旧、效率低下的巨人。
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是第一击,八十年代的产业转移是致命一击。
工厂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倒闭。
那些曾经日夜轰鸣的庞然大物,安静了下来。
高炉的火焰熄灭了,传送带停止了转动,巨大的厂房被废弃。
寂静,笼罩了那些曾经喧嚣的河谷。
这是一种比噪音更可怕的寂静。
它意味着工作的终结,意味着薪水的断绝,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死亡。
失业的浪潮席卷了整座城市。
成千上万的工人,那些只会炼钢的男人,那些以身为钢铁工人为荣的男人,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被时代抛弃了。
他们一身的技艺,变得一文不值。
他们的骄傲,被失业救济金申请表上一个个冰冷的选项,碾得粉碎。
城市的人口开始大规模地流失。
人们向南,向西,去阳光地带寻找新的机会。
留下来的,是那些走不掉的老人,和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
“铁锈带”成了匹兹堡和它那些兄弟城市的新名字。
锈蚀,不仅出现在废弃的工厂表面,更蔓延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心里。
后来,城市开始了它的“文艺复兴”。
旧的经济引擎熄火了,新的引擎被强行点燃。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成了城市新的支柱。
医疗和教育,取代了钢铁和煤炭。
市中心建起了新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里面坐满了医生、律师、金融分析师和软件工程师。
他们是新时代的赢家,他们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税收,新的活力。
报纸上开始宣传匹兹堡的转型奇迹,它从一个肮脏的工业城市,变成了一个拥有高科技和优质教育的现代化宜居都市。
但只要你离开市中心那几个光鲜亮丽的街区,就能看到这个奇迹的另一面。
那些曾经的工人社区,依然被困在铁锈的梦魇里。
商店倒闭,房屋废弃,街道上只有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和步履蹒跚的老人。
阿片类药物像一场瘟疫,席卷了这些被遗忘的角落。
上一代人失去了工作,这一代人失去了希望。
新的财富,并没有流向那些为这座城市奉献了数代人血汗的家庭。
新引擎的燃料,不再是煤炭,而是那些从全国乃至全世界吸引来的高学历人才。
城市被一道无形的墙分成了两个世界。
一边是文艺复兴的光明,一边是铁锈地带的黑暗。
这就是今天的匹兹堡。
一座建立在地理必然之上,因钢铁而辉煌,又因钢铁而被诅咒的城市。
里奥·华莱士走在匹兹堡南区的街道上。
他刚从图书馆出来,那场与罗斯福的谈话,那份宏伟的革命蓝图,还像一团火在他的脑子里燃烧。
但此刻,吹过街道的冷风,让他清醒地回到了现实。
他的脚下,是龟裂的人行道。
街道两旁的红砖建筑,大多建于一个世纪前,墙面上还残留着当年烟熏火燎的黑色印记。
一些店铺的窗户上贴着“出租”的告示,另一些则直接用木板钉死了。
一家曾经生意兴隆的家庭式餐馆,如今大门紧锁,只有褪色的菜单还贴在玻璃上,上面的价格,属于上一个时代。
“竞选匹兹堡市长。”
里奥在心里默念着这句话。
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显得如此荒谬。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学会游泳的人,却被告知要去征服大海。
“我该做什么?”他终于忍不住,在心里对着罗斯福发问,“我甚至不知道第一步该怎么走,去市政府填一张申请表?还是跑到大街上,对着行人喊‘请投票给我’?”
罗斯福的声音在他脑中响起。
“当然不,政治不是一场冲锋,而是一场漫长的阵地战。在你打响第一枪之前,你必须先挖好你的战壕,找到你的士兵,并且摸清楚敌人的火力点在哪里。”
“所以,我们现在该做什么?”里奥追问。
“忘掉‘竞选’这个词。”罗斯福指示道,“你现在不是一个候选人,你是一个调查员,一个社会学家。你需要重新认识这座你以为自己很熟悉的城市,用你的眼睛,去仔细地看它。”
“怎么看?”
“去找人,去听他们说话。”罗斯福的声音变得具体起来,“忘掉那些大学里的教授和市中心的白领,去找这座城市的另一半,被遗忘的那一半。”
“去哪里找?”
“去钢铁工人联合会那栋破旧的办公楼,看看还有多少人留在那里,去找退伍军人协会的活动站,听听那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回来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都在抱怨什么。”
“去那些只收现金的社区酒吧,听听那些上了年纪的失业工人,在喝醉之后,都在谈论什么。去那些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食物的教堂地下室,看看食物分发完毕后,人们脸上的表情。”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里奥,就是闭上你的嘴,竖起你的耳朵,去倾听。倾听这座城市的痛苦,它的愤怒,它的渴望。”
“在你知道你的选民想要什么之前,你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废话。”
在北美大陆的版图上,两条河流在此地交汇。
南来的莫农加希拉河,水流平缓,裹挟着阿巴拉契亚山脉深处的煤炭。
北下的阿勒格尼河,水势湍急,带来了宾夕法尼亚北部的林木与铁矿。
它们汇合,形成了一条更强大的水脉,俄亥俄河,从此一路向西,奔流入美国的心脏地带。
这片三角地带是天生的战略要冲。
印第安人在此狩猎,法国人在此修建杜肯堡,英国人又将其夺取,改名为皮特堡。
它早期的历史,是一部关于皮毛、要塞与殖民者野心的故事。
这片土地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要与冲突和征服联系在一起。
但河流带来的真正宿命,并非军事,而是工业。
十九世纪中叶,有人发现了将此地的煤炭与北方的铁矿结合起来的秘密。
那个秘密的名字,叫作钢铁。
贝塞麦转炉法的火焰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点燃,它喷出的不是火花,而是黄金。
从此,匹兹堡不再是皮特堡,它变成了美国的熔炉。
安德鲁·卡内基在这里建立了他庞大的钢铁帝国,亨利·克莱·弗里克用焦炭工人的血汗为这个帝国提供燃料。
一船船的铁矿石顺流而下,一列列的火车满载煤炭呼啸而来。
它们被投入高炉,在超过一千摄氏度的高温中熔化、混合、淬炼,最终变成铁轨、桥梁、摩天大楼的骨架,以及战争机器的装甲。
匹兹堡的空气中从此弥漫着硫磺与金属混合的气味。
这个城市的声音,是巨锤砸向钢锭的轰鸣,是熔融铁水注入模具的嘶吼。
白天,工厂的浓烟遮蔽太阳,天空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橘黄色。
到了夜晚,高炉倾倒矿渣时喷出的烈焰,会将整个夜空映照得如同地狱之门。
这个城市用钢铁定义了自己。
成千上万的移民被这地狱之火所吸引。
波兰人、斯洛伐克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他们从旧大陆的贫困中逃离,投入这座新大陆的熔炉。
他们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下工作十二个小时,住在拥挤不堪的工人社区里,用自己的肺过滤着含硫的空气,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份微薄的薪水。
霍姆斯特德大罢工的枪声,被高炉的轰鸣所淹没。工人的鲜血,只是为烧红的钢板增添了一抹无关紧要的颜色。
匹兹堡的辉煌,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攫取和对人类劳动的残酷压榨之上。
它不生产精致的商品,它只生产力量的原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是匹兹堡的黄金时代,它成为了“民主的兵工厂”。
这个国家的每一艘战舰,每一辆坦克,每一发炮弹,都流淌着来自匹兹堡的钢铁血液。
这座城市的力量,达到了顶峰。
它的名字,与美国的力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然后,辉煌结束了。
因为战争结束了,世界变了。
日本和德国的现代化钢厂,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优质的钢铁。
全球化的浪潮,拍碎了匹兹堡赖以为生的贸易壁垒,曾经驱动城市心脏的钢铁产业,变成了一个臃肿、陈旧、效率低下的巨人。
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是第一击,八十年代的产业转移是致命一击。
工厂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倒闭。
那些曾经日夜轰鸣的庞然大物,安静了下来。
高炉的火焰熄灭了,传送带停止了转动,巨大的厂房被废弃。
寂静,笼罩了那些曾经喧嚣的河谷。
这是一种比噪音更可怕的寂静。
它意味着工作的终结,意味着薪水的断绝,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死亡。
失业的浪潮席卷了整座城市。
成千上万的工人,那些只会炼钢的男人,那些以身为钢铁工人为荣的男人,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被时代抛弃了。
他们一身的技艺,变得一文不值。
他们的骄傲,被失业救济金申请表上一个个冰冷的选项,碾得粉碎。
城市的人口开始大规模地流失。
人们向南,向西,去阳光地带寻找新的机会。
留下来的,是那些走不掉的老人,和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
“铁锈带”成了匹兹堡和它那些兄弟城市的新名字。
锈蚀,不仅出现在废弃的工厂表面,更蔓延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心里。
后来,城市开始了它的“文艺复兴”。
旧的经济引擎熄火了,新的引擎被强行点燃。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成了城市新的支柱。
医疗和教育,取代了钢铁和煤炭。
市中心建起了新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里面坐满了医生、律师、金融分析师和软件工程师。
他们是新时代的赢家,他们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税收,新的活力。
报纸上开始宣传匹兹堡的转型奇迹,它从一个肮脏的工业城市,变成了一个拥有高科技和优质教育的现代化宜居都市。
但只要你离开市中心那几个光鲜亮丽的街区,就能看到这个奇迹的另一面。
那些曾经的工人社区,依然被困在铁锈的梦魇里。
商店倒闭,房屋废弃,街道上只有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和步履蹒跚的老人。
阿片类药物像一场瘟疫,席卷了这些被遗忘的角落。
上一代人失去了工作,这一代人失去了希望。
新的财富,并没有流向那些为这座城市奉献了数代人血汗的家庭。
新引擎的燃料,不再是煤炭,而是那些从全国乃至全世界吸引来的高学历人才。
城市被一道无形的墙分成了两个世界。
一边是文艺复兴的光明,一边是铁锈地带的黑暗。
这就是今天的匹兹堡。
一座建立在地理必然之上,因钢铁而辉煌,又因钢铁而被诅咒的城市。
里奥·华莱士走在匹兹堡南区的街道上。
他刚从图书馆出来,那场与罗斯福的谈话,那份宏伟的革命蓝图,还像一团火在他的脑子里燃烧。
但此刻,吹过街道的冷风,让他清醒地回到了现实。
他的脚下,是龟裂的人行道。
街道两旁的红砖建筑,大多建于一个世纪前,墙面上还残留着当年烟熏火燎的黑色印记。
一些店铺的窗户上贴着“出租”的告示,另一些则直接用木板钉死了。
一家曾经生意兴隆的家庭式餐馆,如今大门紧锁,只有褪色的菜单还贴在玻璃上,上面的价格,属于上一个时代。
“竞选匹兹堡市长。”
里奥在心里默念着这句话。
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显得如此荒谬。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学会游泳的人,却被告知要去征服大海。
“我该做什么?”他终于忍不住,在心里对着罗斯福发问,“我甚至不知道第一步该怎么走,去市政府填一张申请表?还是跑到大街上,对着行人喊‘请投票给我’?”
罗斯福的声音在他脑中响起。
“当然不,政治不是一场冲锋,而是一场漫长的阵地战。在你打响第一枪之前,你必须先挖好你的战壕,找到你的士兵,并且摸清楚敌人的火力点在哪里。”
“所以,我们现在该做什么?”里奥追问。
“忘掉‘竞选’这个词。”罗斯福指示道,“你现在不是一个候选人,你是一个调查员,一个社会学家。你需要重新认识这座你以为自己很熟悉的城市,用你的眼睛,去仔细地看它。”
“怎么看?”
“去找人,去听他们说话。”罗斯福的声音变得具体起来,“忘掉那些大学里的教授和市中心的白领,去找这座城市的另一半,被遗忘的那一半。”
“去哪里找?”
“去钢铁工人联合会那栋破旧的办公楼,看看还有多少人留在那里,去找退伍军人协会的活动站,听听那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回来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都在抱怨什么。”
“去那些只收现金的社区酒吧,听听那些上了年纪的失业工人,在喝醉之后,都在谈论什么。去那些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食物的教堂地下室,看看食物分发完毕后,人们脸上的表情。”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里奥,就是闭上你的嘴,竖起你的耳朵,去倾听。倾听这座城市的痛苦,它的愤怒,它的渴望。”
“在你知道你的选民想要什么之前,你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