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穿越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914章 火烧莫斯科
  • 第914章 火烧莫斯科

    作品:《汉风烈烈起南洋

            西元1814年8月12日,华夏大虞光中三十九年,原满清嘉庆十九年,农历六月二十七。

        虞俄双方交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正在惨烈的进行。

        坚壁清野这活说的好听,但没有一个大心脏是不可能承受的,因为不管是坚壁还是清野,都是要先砸碎自己家东西的。

        实际上很难有一个人能看着自己家几百年的积累,在短时间被砸的稀巴烂而无动于衷。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无法承受这个,当听到库图佐夫预计在十月烧毁莫斯科城的时候,沙皇差点没两眼一翻昏死过去。

        随后,沙俄宫廷展开了激烈的内斗。

        别笑,你以为大敌当前应该是同仇敌忾,上下一心举国而战?

        有,确实有,历史上大书特书的看着可不少,但恰恰是因为少,才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更常见的场景是,越是大敌当前,内部的斗争也是激烈。

        因为大敌当前内部的蛋糕愈发减少,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为了自己少受损,死道友不死贫道,会更加激烈的斗争把别人的好处弄到自己口袋里。

        也因为大敌当前,很多人会把这种困境归咎于以前掌权的人有问题,只有自己的策略才能救国家。

        想法是好的,只是很不幸,太多人有这种想法,觉得自己才是真理,自己才是救世主。

        更因为大敌当前,有太多的理由和事情可以用来打击政敌,操作起来还比和平时期简单的多。

        很少有人能忍住这个诱惑,选择与家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政敌合舟共济。

        甚至就算你能够忍住,也很难说服后面跟随你的人。

        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政敌是不是也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同舟共济,而不是趁机干掉你。

        因此,当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出对库图佐夫强烈不满的时候,早就看库图佐夫不满的政敌一拥而上。

        他们也不管沙皇罗斯帝国都到什么地步了,直接就疯狂的你争我夺。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库图佐夫直接被解除军职,赶出了宫殿。

        库图佐夫为了这次战争组建的大兵团也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沙皇亲自组建的新兵团。

        当然,库图佐夫定下的火烧莫斯科,把大虞征俄军补给拉长到三千公里,然后沿途用麻雀战袭扰伏尔加河,断征俄军粮道的作战方案也被放弃。

        亚历山大一世亲自参与制定,选择了在下诺夫哥罗德与大虞征俄军决战。

        当然亚历山大一世如此不信任库图佐夫,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而是在根子上就出了问题。

        当年他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是准备直接传位给亚历山大一世的,但这个决定,最终却因为当时掌握禁军的少壮派军官阻止而被收回。

        库图佐夫就是这些少壮派军官的领袖之一。

        这仇可真不小,要不是这些年战事频发,需要库图佐夫为国征战,亚历山大一世早就把库图佐夫给整死了。

        历史上就差不多,1813年拿破仑开始被迫从俄国撤军的时候,亚历山大一世立刻就强令不许休整,要俄军日夜不停一路打到法兰西去,完全不给一点休息时间。

        最终库图佐夫在病中被迫连轴转,活活累死在了战场上。

        话说保罗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真不愧是父子,如出一辙的狠毒和小心眼。

        当年保罗一世因为苏沃洛夫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心腹而将其逼的抑郁而终。

        亚历山大一世同样因为库图佐夫是保罗一世的心腹,而选择将其活活累死。

        这个时空都1814年了,库图佐夫还能活蹦乱跳的在圣彼得堡乡下庄园中对俄罗斯的未来感到痛苦,还得多谢大虞征俄军。

        这多少有些地狱笑话了。

        下诺夫哥罗德位于伏尔加河与奥卡河的交汇处,人口不少,但原本在罗斯帝国内部不算一个军事上的关键城市,但在虞俄战争中,却显得非常关键。

        因为伏尔加河在下诺夫哥罗德就会转向朝北,而去往莫斯科的路是朝西。

        也就是说大虞征俄军仰仗的伏尔加河水运到了这里就结束了,接着向西去莫斯科四百二十公里只能用马车转运。

        亚历山大一世还是有些水平的,就以征俄军对水运的依赖程度,下诺夫哥罗德就是最完美的后勤辎重总站,不能占领下诺夫哥罗德,进攻莫斯科就是一句空话。

        只可惜,亚历山大一世看出了下诺夫哥罗德的重要,却没看出沙俄的虚弱。

        库图佐夫为什么要坚壁清野,还准备把莫斯科都烧了,就是因为俄军打不过征俄军啊!

        俄军要能打得过,哪怕就是军备和战力差距没那么大,在察里津(斯大林格勒)决战不是更好吗?

        至少察里津周围全是棱堡和工事,不比完全就是一座交通枢纽城市的下诺夫哥罗德好?

        亚历山大的问题就是看不透这个,或者说心里面不愿意承认。

        伏尔加河在下诺夫哥罗德这里画了一个几字形的弯,这一片包括下诺夫哥罗德在内有四个大中型城市。

        其中下诺夫哥罗德在几字这一撇上。

        几字一横这里是博尔城。

        竖弯钩这里则是平行存在的伊德里察和塔约日内两城。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举国之力调集了五个大兵团。

        其中巴尔干兵团由原本库图佐夫兵团改编而来,足足七万人,为了安抚军心,沙皇以库图佐夫的副手米哈伊尔.巴克莱上将为指挥官。

        圣彼得堡军团由汉斯.卡尔.冯.迪比奇元帅率领,兵力为三万人。

        君士坦丁.帕夫洛维奇元帅率领君士坦丁近卫军团,兵力为五万人。

        阿拉科奇耶夫上将率领乌克兰军团,兵力为三万七千人,但其中包括大量民兵。

        尼古拉.卡门斯基中将率领伏尔加兵团,兵力为两万人。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自率领包括皇帝禁卫军在内的中央兵团,总兵力十二万人。

        此外还有附近城市的民兵,大大小小也有三四万人。

        也就是说,整个下诺夫哥罗德可以动用兵力是肯定超过三十五万的,具体能有多少,以沙皇罗斯帝国腐朽和僵化的军事体制,沙皇本人也不知道。

        而大虞征俄军这边,莫公棱亲自率领中军七万,陈金川率领北路突击兵团四万,莫重均(米歇尔.内伊)率领三万骑兵,董金凤率领一万五千守住大军的辎重后勤营地。

        总兵力十五万上下,看着只有俄军的一半不到,但基本都是战兵,民夫什么的基本都不算在内。

        8月12日,战斗首先在几字一横的博尔城开始,征俄军拿下来这里就能从左右两个方面随意选择进攻目标。

        俄军则把七万人的巴尔干军团顶在这里,博尔城位于正北,靠山面水,左侧森林被砍伐一空,一览无余,从这里进攻将不可避免的被炮火集中猛轰。

        但没有办法,这是必须要闯过的一道关。

        在陈金川的指挥下,双方在这里从8月12日,一直打到了8月17日,五天中征俄军始终难以前进,外围阵地都没有攻克多少。

        但这就是陈金川要达到的目的。

        8月18日凌晨,见麻痹俄军已经差不多了,陈金川抽调三千精锐,以悍将杨芳为指挥,包括韩再白,王锡朋、葛云飞、陈玉堂、董光甲、向荣等最骁勇的校级军官都在其中,趁着黑夜向博尔城摸去。

        此时伸手不见五指,突袭部队口中衔着石块以防意外出声,后面人拽着前面人衣角,完全凭借感觉往前摸去。

        等到达俄军外围阵地之后,借着俄军的火光,方才确定进攻方向,杨芳又从攻击队中选出三百精锐,只带长匕首和左轮枪前去摸掉岗哨。

        此时俄军经过五天血战还是比较疲惫的,最关键的是,守卫博尔城的巴尔干军团其实已经被大虞打出阴影来了。

        他们就是库图佐夫指挥的那支俄军主力,经历了基罗瓦镇、察里津两次大战后,深知大虞征俄军的战斗力。

        且作为战败者,特别是主帅库图佐夫不受沙皇待见后,全军上下都有些惶恐不安,心里也憋着不少怨气。

        是以当喊杀声响起,杨芳的征俄军冲进城内大砍大杀的时候,大量士兵不是抵抗,而是选择赶紧跑路。

        打得赢,打不赢,他们都没好处,何必拼命呢。

        局面一直到米哈伊尔.巴克莱上将亲自出来稳定军心,城内俄军才停止了混乱。

        巴克莱上将虽然看不出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从交火的烈度敏锐发现这是一次突袭。

        于是他赶紧下令炮兵对着城外猛轰,切断大虞跟进部队的脚步,又下令城内俄军全部归营,没有营地也要进屋,凡是在城中乱跑的全部按敌军处死。

        最后则派出自己的亲卫精锐,四处堵截搜捕进城征俄军。

        指挥的非常完美,没了到处乱跑的乱军,城内的围剿一下就清晰了起来,城外附近营房的士兵也开始集结,堵住摸进去大虞军队的动向。

        但很快米哈伊尔.巴克莱上将就感觉到了不妙,他把普通士兵关进营房确实很快肃清了场面,但他的六千精锐亲卫师根本打不过一人两手左轮的杨芳所部。

        而且凌晨的炮击确实阻断了大虞后续部队的跟进,但也明确曝光了俄军的炮兵阵地。

        “让炮兵部队转移,契丹人的反炮射击要来了。”巴克莱上将当然是知道大虞炮兵厉害的,因此打了五轮之后,就要求俄炮兵转移阵地。

        双方抢的就是一个速度。

        但大虞明显快了很多,因为指挥北路炮兵的关天培早就想到了俄军在没办法的时候,很可能动用大炮进行封锁。

        于是就在米哈伊尔.巴克莱上将下达命令只有一两分钟,空中就传来了炮弹的尖啸,随后橙红色火光就在俄军炮兵上空爆炸了。

        大虞反炮兵炮击用的是七成新式榴霰弹加上三成实心弹的打法,先打榴霰弹杀伤跑得快的人,再打实心弹摧毁移动很慢的火炮。

        特别是榴霰弹属于大虞炮兵的黑科技,里面装满了钢珠和钢箭头,一般会在头顶三十米处爆炸,专门杀伤炮兵。

        这玩意比用实心弹反炮兵更狠,迸射的钢珠和钢箭头会大量杀伤此时来说要高技术兵种的炮兵,能让敌军之后有炮都用不好,这在实战中证明了比单纯击毁火炮效果要好得多。

        连续三轮反炮击,非常精准的命中的俄军炮阵,当场打死打伤数百人。

        俄军两百零七门火炮中当场报废了四十几门,其余也不敢呆在原地,只能狼狈撤离。

        巴克莱上将都仿佛能听到钢珠四射的尖啸了,他从办公室摸出一把手枪就带着护卫连队出门,上将要亲自指挥,以求尽快歼灭城内的契丹军队。

        但没有大炮的威胁,陈金川立刻命令准备好的部队全面出击,朝着博尔城发起了最大规模的进攻。

        更关键的是,城内俄军无法剿灭杨芳所部,导致防御处处是漏洞。

        下午三点,二十五岁的葛云飞与董光甲、向荣等两百多人无意间撞到俄军新的炮兵阵地,当即上前大砍大杀。

        这一下损失就更惨重了,不过半个小时,就有四百多炮兵被杀死,向荣趁机套出信号弹指引城外炮兵射击,最终抢在俄军夺回火炮之前,至少把上百门大炮完全报废。

        这一下,博尔城的俄军巴尔干军团本来就士气不振,加上失去了火炮的支援,立刻就顶不住了。

        下午四点,陈金川亲自上阵,在博尔城左侧击溃了两支前来救援的俄军,开始穿插包围博尔城俄军的后路。

        米哈伊尔.巴克莱上将眼看无法翻盘,为避免大军被围困,也为避免他再一次被大虞军队俘虏,选择了撤退。

        等到入夜俄军撤过奥卡河时,虽然避免了被围困,但损失超过七千,超过一半的重武器都丢失了,士气也降到了冰点。

        这下,把亚历山大一世整的有点不自信了,他现在才有些相信库图佐夫的话,契丹军队的战斗力绝对在法兰西军队之上。

        而拿下了博尔城,莫公棱立刻把米歇尔.内伊所部骑兵部署到了北面,做出试图切断俄军退路姿态。

        一方面骚扰一下俄军的后勤补给,一方面吓唬亚历山大一世。

        莫公棱十分清楚一个道理,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统帅三四十万大军,还能如臂指使的能力,甚至很多人连在战场上保持冷静,不害怕的胆子都没有。

        不说别人,就是他的堂哥皇太子大佬森这样的英主,都无法做到指挥几十万大军,还保持百分百的冷静。

        莫公棱就不信,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有这个胆略和手段。

        而这一举动,收到了奇效。

        亚历山大一世果然害怕了,他不管别人怎么劝说,怎么向他证明这支骑兵不可能断掉几十万人的后路,但亚历山大都不肯把手里最精锐的骑兵放过伏尔加河,去与正在进攻伊德里察的大虞征俄军交战。

        8月22日,俄军与大虞征俄军在伊德里察城周围展开血战,光是城外的最重要的几个制高点在一天之内就四次易手。

        在双方猛烈火炮的轰击下,一个团千余人上战场不到半个小时就会因为死伤惨重而撤下来。

        为了保家卫国,俄军也确实拼了,血战五天,伤亡数万还是能勉强顶住。

        不过随着大虞的蒸汽机炮艇出现在伏尔加河和奥卡河上,战斗就开始一边倒了。

        莫公棱甚至还把诸葛武侯手摇机关炮放到了炮艇上,利用它的持续输出能力大量杀伤俄军。

        俄军没有船只能与这些内河蒸汽炮艇抗衡,导致靠近河边的阵地被攻击就守不住,丢了也拿不回,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22日下午,没等河对岸下诺夫哥罗德城内的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俄军各部就开始了自发的逃离阵地。

        最开始是几人、几十人,最后发展到几百上千人的集体溃逃,军官不能制止,亚历山大一世在江边喊话也不能制止。

        8月23日,这股溃逃风波终于影响全军,俄军在伊德里察和塔约日内两城的二十万军队全都在跑。

        他们争先恐后的利用各种工具渡河,有些没有工具的干脆就脱光了直接游泳过来。

        23日下午,征俄军加强攻势,俄军彻底总崩溃,浮桥超过承重被压断,船只在争抢中侧翻,淹死者以数万计,比在前线被打死的还多。

        这一切本可以避免的,不过掌握了大军指挥权的亚历山大一世不想承认失败,总觉得俄军可以在河对岸再顶一顶,完全没有做撤退的计划和安排,结果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到了25日,俄军清点损失,伊德里察和塔约日内的十五万大军最后过河的只有九万多一点,光是在河中淹死的就至少有两万五千,辎重更是基本丢失。

        28日,亚历山大一世还想负隅顽抗,莫公棱直接万炮齐发。

        他抽调全军四百多门各种口径火炮,三个小时发射超过一万枚炮弹进入下诺夫哥罗德,直接把这种原本商业兴盛的城市直接给点燃了。

        亚历山大一世在火海中仓皇出逃,二十七八万俄军散成一团,各自寻找着各自逃亡的路线。

        这时候早已准备好的米歇尔.内伊三万骑兵趁势杀出,征俄军也渡过伏尔加河进行追击,俄军一路狂奔跑到两百公里外的弗拉基米尔城才摆脱追兵。

        到来了这里一清点,三十五万俄军前往下诺夫哥罗德,此时回到这里的连十万人都没有。

        固然其中很大一部分跑散或者自行脱离,但战场上死伤的怎么也有四五万人了。

        到了这个时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什么也顾不得了,派他的弟弟康斯坦丁大公亲自去请库图佐夫,并承诺到时候会把自己的沙皇近卫也交给库图佐夫指挥。

        9月15,征俄军先头部队抵达弗拉基米尔城近郊,但人不多,米歇尔.内伊只率领了一万多人。

        没办法,补给线太长了,也没有了伏尔加河可以利用,在下诺夫哥罗德兵站建立好之前,大军根本过不来。

        米歇尔.内伊试探着打了一下,立刻受到了坚决的回击,他立刻明白这是包括奥布拉任斯基团,圣彼得堡近卫营等沙俄最精锐近卫军等几千人还没被打垮。

        于是米歇尔.内伊果断选择围而不打,等他们士气崩落。

        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扛不住死亡的威胁再一次失信,他不顾将军们的劝阻,带着奥布拉任斯基团等三千多顶级近卫军离开,弗拉基米尔城立刻就稳不住了。

        10月3日,陈金川再率两万人赶到,接过全部指挥权后,大虞征俄军开始猛攻弗拉基米尔城。

        10月6日,弗拉基米尔城陷落,俄军七万军队再次崩溃,伤亡超过两万。

        10月22日,征俄军先锋四千人靠近莫斯科郊外,不过这两百公里的路可不好走,几乎沿途所有的村子都被烧毁,放眼四野几乎看不到一个当地人的身影。

        先锋们除了自己携带的军粮,很难找到任何可以吃的食物。

        11月初,再次得到补强的陈金川留一万人守弗拉基米尔城,率两万步骑向着莫斯科前进。

        11月21日,陈金川所部到达莫斯科郊外,不过他们并没有立刻发起进攻,因为按照俘虏的说法,莫斯科城中堆满了木柴,很多房子上都用火油刷过了。

        于是陈金川立刻命令炮兵向城内发射纵火弹,果然立刻引起大火,远比正常情况下的火势要大的多。

        见此情况,陈金川干脆后撤到莫斯科以东的霍索斯城开始建立防御工事,摆出一副要坚守的姿态。

        为此,城内的刚刚赶到莫斯科不足一个月的库图佐夫也只能叹了口气。

        “契丹人在等着我们自己烧毁莫斯科城,他们要亲眼看着莫斯科城烧起来,知道我们不会投降之后,才会离开。”

        11月24日,为避免征俄军得到莫斯科城,拥有足够的避寒的房间,足够的取暖物和足够的食物,库图佐夫指使俄军在早已堆满木柴与火油的莫斯科放火。

        瞬间,整个莫斯科城就燃烧了起来,大火在三天内就完全吞噬了此时占地只有后世十分之一,人口只有二十四五万人的莫斯科城。

        滔天的烈焰映红了天空,甚至都无法预测什么时候能灭。

        “撤退,退到弗拉基米尔城去过冬,我们的战争,基本已经结束了。”陈金川硬是看着莫斯科城烧成了一片废墟之后,才宣布撤兵。

        征俄军两年时间往罗斯帝国境内狂飙了快三千公里,杀死杀伤俄军超过十五万人,但依然无法彻底灭亡这个国家,剩下的确实不是他们能左右的了。

    相关推荐: 重生后被首辅小叔强取豪夺了 我有一剑:截胡纳兰迦后,素裙姐姐陪睡 全家提前两年准备大逃荒 修仙:科学系种田 老子是王,辅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