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穿越 > 黄巢挽天倾 > 第三章 蝴蝶振翅
  • 第三章 蝴蝶振翅

    作品:《黄巢挽天倾

            于是。

        七日之后。

        当黄举天端坐于礼部贡院的幽静考场,面对决定命运的进士科考卷时。

        他犹豫了。

        “我当真要交白卷吗?”

        按照历史的既定轨迹行事,或许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作为穿越者的先知优势,安然顺遂地度过此生。

        但这样的生活,与虚度又有何异?

        远的不说,只看当下。

        他不远千里赶赴长安,又怎甘心为蝇营狗窃之辈的虚假名望,充当捧场的看客呢?

        “哪怕只在角落里发出一声呐喊,也算我不枉此行。”

        黄举天缓缓扫视着考卷,笔尖停留在策问一栏。

        “今观世风日下,诚信渐衰。商贾以伪乱真,市肆欺诈频生;士庶言而无信……析诚信之要,陈整饬之策,以期本固邦宁。”

        黄举天凝思片刻,心中已然笃定,遂提笔而书:

        “近闻长安有士子邱慕阳,于朗朗乾坤之下,行养望沽名之举……”

        严格意义上讲,黄举天撰写的这篇文稿,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策论。

        更像是一封直指时弊的“举报信”。

        至于此举是否会招致严重后果?

        黄举天表示,这样的忧虑实属多余。

        毕竟,科举考试中“通关节”的现象,早已成为世人皆知的潜规则;

        使得寒门考生的不满与怨言,便如暗流涌动,时有喷发。

        例如晚唐诗人罗隐,参加科举十余次均以失败而终,便写了诸多诗歌抱怨不平。

        面对这些微不足道的声音,与光同尘的考官,只需将这些“异见者”排除在及第名单之外,便能做到眼不见为净,心不烦为安。

        自知此番科举断无及第之可能,黄举天嘴角噙笑,迈着悠然的四方步离开贡院:

        “我这也算‘一怒之下怒了一下’吧。”

        既已如此,他不再多想。

        转而思忖该给家乡长辈亲友,带回哪些长安特产。

        在他身后的贡院之中。

        现场监考的差役们,正忙碌地将近千位考生的试卷收拢,交予专门负责的胥吏进行初步的梳理。

        规整后的试卷,会被转送至礼部衙门,再由礼部堂官差遣相关人员着手阅卷之事。

        所谓“相关人员”,并非暗中打通关节的直接涉事官员。

        后者若有心要抬举某位特定考生,无需亲自涉足阅卷环节。

        只需遣人往礼部递张条子即可。

        那么,考官又该如何确保条子执行到位?

        当然是靠大唐先进的考试制度了。

        糊名法虽在武则天即位初年就出现,但并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

        按公开的考试规则,考官审阅试卷时,不仅会考量考生的学识水平;

        还会参考其平日里的名声、诗文的流传广度,以及个人的德行与声誉,来决定是否给予及第。

        那些拥有门路的考生,往往既会递送条子,又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声望。

        这种做法,几乎成为了晚唐科举的既定规范。

        因此,即便是面对一张近乎空白的试卷,考官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而是会先仔细查看卷首考生的姓名,确认其是否出现在那些条子之中。

        “黄巢,字举天……黜落。”

        “黄巢,黜落。”

        “黜落。”

        一连三位考官,在确认黄举天条上无名后,给出了相同的评定意见。

        即便是身负把关重任的礼部侍郎李景让,亦未能例外。

        明面上,李景让以执法严正著称,平日里言辞刚直,毫无避忌。

        正因如此,他手下的礼部官僚们,才会无一人察觉到异样。

        待阅卷工作圆满结束,考卷被妥善封存之后。

        李景让却在万籁俱寂的夤夜时分,悄然返回贡院;

        神不知鬼不觉地取出其中两份卷纸,而后亲自奔赴崇仁坊北街,由偏门进入某位贵人的府邸。

        “……何以断言邱慕阳乃此等舞弊之徒?盖因其解牒为人遗失。

        “依国法而论,无有解牒者不得参与省试。

        “若邱慕阳之考卷现于礼部,则其舞弊之行无疑矣。”

        李德裕逐字逐句看完手中这篇别具一格、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策论后,拿起桌上第二份卷纸。

        赫然写着邱慕阳之名。

        这位久经官场风云的老人缓缓摇了摇头,抬眼望向面前跽坐的礼部侍郎,问:

        “那又如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唐朝科举制度之积弊,早已根深蒂固。

        即便今朝严惩了邱慕阳舞弊一案,又能于大局有何裨益?

        何以值得礼部侍郎亲身涉险,乃至当朝宰相兴师动众,特为此人施以重罚?

        “台辅,邱非其本姓,而是谐音化名。”

        李景让言辞之间,意味深长:

        “经查,此人本姓仇。”

        仇?

        仇慕阳……仇?

        李德裕听闻后,脑海瞬间闪过一些念头。

        他猛地站起身来,惊问道:

        “你是说,此子是仇士良的族裔?”

        提起宦官乱政,民间百姓往往只知秦代赵高、汉代十常侍能指鹿为马、权倾朝堂。

        却不知大阉宦仇士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甘露之变中,他将唐文宗软禁,一举残杀四位宰相,把控朝政,使皇帝彻底沦为傀儡。

        待到唐文宗病危,杨嗣复建议太子李成美监国,仇士良却矫诏改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即当今圣上。

        圣上即位后,仇士良唯恐先帝血脉反扑,竟丧心病狂地将太子李成美、安王李溶以及贵妃杨氏等皇室成员屠戮殆尽。

        身历六朝,仇士良杀害二王一妃四宰相。

        其权势之盛,手段之狠辣,十常侍等奸宦与他相比,简直提鞋都不配。

        “阉狗好胆!”

        李德裕怒目圆睁,气得胡须乱颤,猛地一拳砸在墨案之上:

        “真当大唐是他的家天下了!”

        虽说,当今圣上与其兄文宗皇帝一样,都是被宦官集团拥立登基。

        可此时的圣上,却比当初的文宗大十来岁,城府阅历显然要深厚许多。

        可谓沉毅有断,喜愠不形于色。

        去年九月,圣上便绕开仇士良,将他李德裕征召回朝,就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此举无疑表明,圣上存有摆脱宦官钳制、重振朝纲的宏图大志。

        除为君分忧之外,李德裕这个宰相所能行使的权力大小,取决于能从宦官手中夺回多少。

        于公,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他必须与仇士良这类权宦斗争到底;

        于私,文臣的抱负与自尊,也绝不允许他向仇士良低头。

        吏部侍郎李景让对此洞若观火,所以才会在今年二月的省试期间,格外留意各种细微之处。

        他先向李德裕讲了黄举天呵斥集阅官索贿,赢得清流之名的义举,然后郑重说道:

        “台辅若欲对仇士良发起攻势,不妨由此入手。

        “此子既有刚正直言的清名,又是揭发仇士良族裔科举舞弊的人证……还是商贾出身。”

        李德裕思虑良久,颔首点头:

        “确是一把恰到好处的刀。”

        纵使事态不顺,也能相对轻松地大事化小,用后即扔。

        不至于像甘露之变那般,落得个无可挽回的惨烈下场,逼得仇士良狗急跳墙、全力反扑。

        “那便将黄举天、邱慕阳一同点为今科进士。待殿试之时,再看双方如何出招!”

    相关推荐: 真千金回归后,被五个哥哥团宠了 绝色公主一睁眼,清冷质子跪求宠 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好孕福妻:指挥使大人乖乖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