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都市 > 华娱2001:叫我导演! > 第125章 东方之子
  • 第125章 东方之子

    作品:《华娱2001:叫我导演!

            望着主动出去‘散步’的贾静文,沈良不由一笑。

        挠掌心的熟练度,很高啊。

        胆子也大。

        现场那么多双眼睛,都敢这么干?

        接着,沈良不着痕迹地瞄了一眼高媛媛。

        这丫头平时也没那么傻,今天怎么干了这种蠢事?

        也不知道贾静文给她灌了什么迷魂汤。

        虽然这件事办得有点呆,但沈良并没有提醒高媛媛的意思。

        有机会的话,体验一下湾湾风情,似乎也不错?

        不多时,众人依次介绍完毕,陶坤也把合同、剧本挨个发了下去。

        今天既是碰头会,也是简单的剧本研讨会。

        《那些年》的剧情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难拍的戏份,沈良索性把碰头和研讨放到一起。

        至于,为什么非得选今天,还专门让高媛媛从《倚天》赶过来?

        原因都在旁边的摄像机身上。

        那是《东方时空》子栏目《东方之子》的摄影师。

        最近几天,他们都跟着沈良录素材。

        毕竟是央视,沈良总得干点正事。

        总不能录什么泡泡泡吧?

        何况。

        借着央视的大平台,沈良还能给《那些年》打一波广告。

        从下午一点半开始,研讨会一直开到了傍晚五点。

        既然说好了是监制,沈良就不会事事都插手,大部分时间都是胡雪扬再讲。

        傍晚,众人在附近的餐馆小聚了一下,然后便各回各家。

        高媛媛和贾静文也走了。

        他们还得赶回剧组。

        《倚天》的主要取景地就在京郊,回去完全来得及。

        同时。

        《东方之子》的摄影师也下班了。

        沈良把对方送回央视大楼,他便开车回了官书院。

        他前脚刚到家,后脚,手机里就多了一条短信。

        【沈导,您好,我是贾静文,很高兴认识您,我刚到内地,没什么朋友,以后有空一起约饭呀】

        沈良瞥了一眼内容,没回。

        贾静文那位干爹可不是什么易于之辈。

        没弄清楚状况之前,可不能乱搞。

        万一领会错了意图,或者被小贾耍了一手,然后,人家冲冠一怒,买他手脚,那不是鸡飞蛋打?

        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李莲杰当年那么大咖位,不是照样被人搞。

        什么枪指头、买手脚,搁在港台,不是什么稀罕事。

        就这些事,在内地也不稀奇。

        李小染的男友不就被人买了手脚?

        ……

        两天后。

        上午九点。

        一身日常打扮的沈良来到央视大楼,他今天的穿搭真的很日常。

        白T恤配牛仔裤,外加一双白色休闲板鞋。

        他这么穿是节目组的要求。

        越是日常,越能凸显他学生的身份,如果穿正装,反而会显得过于‘社会人’。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沈良先去化妆间上妆。

        上到一半,沈良透过化妆镜看到白彦松夹着文件夹快步走了进来。

        跟沈良截然相反,白彦松戴着金属边框眼镜,一身深灰色的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

        “您好,沈良,我是白彦松。”

        “您好。”

        沈良笑着起身,跟对方握了握手。

        日后,这位虽然口碑崩塌,但在人家的地盘上,该给的面子,总得要给。

        说实话,央妈派白彦松过来采访,沈良还挺意外的,他本以为今天会是张羽采访。

        “坐吧,我来也没有别的事,就是提前认识一下,顺带对一下采访提纲。”

        “好。”

        少顷,沈良翻看起了提纲。

        从头到尾粗看了一圈,沈良抬头道。

        “我没问题。”

        “好。”

        白彦松笑着点了点头。

        “那我先去演播室准备,一会见。”

        很快。

        上好妆的沈良便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东方时空》的专属演播室。

        简单聊了几句,随着一声打板,三台摄像机同时亮起了红灯。

        没有太多的前戏,连介绍都没有,白彦松便单刀直入。

        “2002年对于华夏电影是特殊的一年,6月1号,院线制组建工作初步完成,全国23个省建成院线30条。

        同时,好莱坞大片的配额从10部变成20部,作为新科金棕榈得主,你是怎么看待这场改革风暴的?”

        “我觉得是好事。”

        “好事?”

        “对,就像当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院线制改造也是把大锅饭变成了责任田。

        跨省院线的出现,尤其重要,打破了原有四级发行的垄断模式,大大节省了影片的发行成本和发行时间。”

        (四级发行,即统购统销+层级发行,中影→省→市→县,发行不得跨省)

        白彦松又问了几个院线改制的问题,随后话锋一转。

        “你最近筹备的新作预算高达1500万美元,而2001年全国票房只有8.9亿,根据电影市场的惯例,如此高昂的投入,几乎很难收回成本。

        这样的举动是否太过冒险?”

        “我并不觉得是冒险,今年即将上映的《英雄》,才是商业化电影的先驱,我只是跟随前辈们的步伐而已。”

        “但《英雄》启用的是李莲杰、张曼瑜等大腕,你的新作似乎准备启用新人,这样不算冒险吗?”

        “我觉得不算,电影产业以内容为王,影片质量的优劣才是票房的关键因素。”

        “看来,你对自己的新作很自信?”

        “那当然,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都要否定自己,别人还能相信你吗?”

        听到这个回答,白彦松忽然想要深入一下,接下来的这个问题,明显不在提纲之内。

        “说起自信,你是否觉得国人太过追求国际认同,以电影圈为例,学院派对欧洲三大的重视远远超过国内的电影节。”

        “这一点,我不太认同。”

        沈良微微眯眼。

        “不论是国内的奖项,还是海外的奖项,都是对作品的认可和肯定,它们只是侧重点、历史、影响力不同而已。”

        “没有高低之分。”

        白彦松继续发问。

        “那你为什么选择先冲击欧洲三大呢?”

        这个问题又有点‘出格’,但导播并没有喊停的意思。

        录播而已。

        又不是直播。

        “原因很简单,经济问题,欧洲三大的获奖作品,能够卖上高价。”

        “……”

        沈良的回答,有点出乎白彦松的意料。

        他本以为沈良会和那些学院派一样,会往艺术方向靠。

        结果,对方却直言不讳的承认,就是为了钱!

        这有点不太符合国内一贯‘耻于言利’的风气。

    相关推荐: 我修真归来,只为守护家人 重生四九城,激活每日情报系统 年代:拒绝拉帮套,我靠打猎发家 我的沪姐室友 四合院:刚得系统,贾家逼我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