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穿越 >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 第273章 给皇帝脸了?
  • 第273章 给皇帝脸了?

    作品:《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大将军在朝堂上屡屡修闭口禅时,曾提及他的势力、旧部延伸得如何如何广,仅从字面上来形容,似乎有些空乏。

        可之所以提了,必有其因由。

        像任安、减宣这类身居要职的文臣,只是卫青这颗大树庇护下的冰山一角,他真正拥有巨大影响力、乃至控制力的,还在于军中那些纯粹的武将!

        真要细究。

        如今朝堂上位于大司马大将军之下的两位将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在卫青手下听命过。

        再加上军中其他各类杂号将军、偏将军、校尉等,在卫青帐下听令过的各色将领数不胜数,说是遍布全军都不为过!

        当然了。

        话至此处,便要牵扯出一个问题——跟卫青打过仗的,哪些才算他的旧部呢?

        或者说,哪些人,还以其旧部自居呢?

        在大将军帐下听令过的将领很多,但并非所有人都以卫青马首是瞻,其中有个很鲜明的例子——李蔡。

        如果这个例子比较久远,当下朝堂上也有现成的——宗正,韩说!

        以及。

        前不久刚被霍去病一刀砍了的左将军,荀彘。

        李、韩、荀,这三位,稍一归拢,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有身份、有背景!

        在跟着卫青打仗之前、拜将封侯之前,他们就有背景。

        李蔡,出身陇西李氏,先祖乃秦朝名将;韩说,出身颍川韩氏,显赫家世能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

        荀彘。

        他的背景最浅薄,却又最硬,他曾是当今天子的司机……

        本就有底气的人,即便跟着卫青上了战场、打了胜仗、得了军功、封了侯,他们对主帅的感激也不会太大。

        因为他们本就有底气,有股‘不在你卫青手下显贵,老子也能凭借自身身份在别处显贵’的优越感、松弛感。

        反之。

        平民出身、甚至出身更加低贱的将领,他们在卫青手下立了功勋后,会本能地团结在卫青身边。

        因为从此以后,大将军卫青,就会成为他们这些无背景之人的背景!

        都是人之常情,旁人也没什么好指摘的。

        而中郎将郭昌。

        便是这么一位出身普普通通、跟着卫青打过仗,又始终团结在大将军身边的旧部。

        像郭昌一样的人,朝堂上下还有很多,他们平时或许没有多么亮眼,也或许始终在充当朝堂议事的衬托板。

        可一旦有事。

        他们真的站了出来,头上就会天然闪烁着‘大将军’的标签。

        这也是为何卫青在朝堂上愈发寡言少语,曾经的那个骑奴小子,早已今非昔比,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朝堂。

        更牵动皇帝那颗敏感的心……

        商议对西南夷出兵的事宜时,百官用眼神示意卫青带头反对,皆因大家都清楚,他完全有这个能力。

        可同时。

        身为卫青外甥的刘据,也清楚卫青这么干了,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

        君臣情谊,用一次,少一次。

        纵然有天大的情谊,也有用完的那一天,真到了那一天,就危险了……

        于是,刘据在卫青出头的前一秒,率先替他站了出来,卫青当时皱眉,便是他有所发觉。

        ‘可君臣情谊用一次少一次,父子情分,难道不也是用一次少一分吗?’

        外甥体谅舅舅的困境,舅舅何尝不明白外甥的难处?

        司马府,廊檐下。

        当朝位极人臣的大司马大将军,默然远眺,面上无悲也无喜,心中万般思绪,尽数没入眼前浓浓夜色中……

        ……

        同一片夜色下,武阳侯府。

        今日太子携李良娣登门拜访,良娣领着女儿去了后宅,见府中女眷了,刘据和李广祖孙则在前厅谈事。

        “义公离京前,嘱咐过门下弟子,武阳侯日后与往常一样,去博望苑调养便好。”

        前些日子,李广跟皇帝在建章宫一起让医者诊脉时,查出旧疾缠身,本是宋邑在为他诊治跟进。

        后来宋邑归乡,便交给了义妁。

        不凑巧。

        齐王刘闳回国时,义妁跟了去,这事就又移交给了她的弟子,好在有前例可循,让他们给李广调养也并非难事。

        “哎呀!”听到太子专门提起这个,李广一脸无所谓,粗犷道:“老夫身子骨硬朗的很!”

        话说一半。

        他话锋微转,大笑道:“哈哈,臣谢过殿下挂怀了。”

        不难听出,一向神经大条的李老头,在病痛缠身、死于病榻面前,也难得说了一回软话。

        刘据只当没看破他,交待完前事,他收了笑意,“此次登门,想必武阳侯猜到了,孤也是想嘱咐一些他事。”

        说话间。

        他看向下首一位年轻人。

        此刻正厅内,刘据与李广同坐主位,左侧则跪坐着李广长孙,李陵。

        “这事儿老夫知道!”李广此刻也看向自己孙子,板着脸,严肃道:“不用殿下亲自跑一趟,我也要叮嘱他。”

        “少卿首次领兵出战,绝对要打赢,不仅要赢,还要赢的漂亮,万不能给殿下丢脸!”

        说着。

        李老头还瞪向李陵,“你这回独领一军,虽说只是去攻打西南蛮夷,但毕竟是独自领军,朝堂上一些王八羔子都说你是沾了太子宫的光,他娘的!”

        “他们说得对!”

        “伱那点狗屁功绩,要是没有太子的情面,哪轮到你领军,此次好生打,拿军功回来堵住他们的嘴!”

        李老头就跟训孙子一样训斥李陵,而李陵这个大孙子,也跟个孙子一样当即应道:

        “祖父放心。”

        虽有一副沉稳面相,但骨子里终究是李家人的李陵,朝刘据一拱手,郑重道:“臣定不负殿下颜面!”

        李陵,字少卿,现官居户郎将。

        与此同时,他也是此次出兵西南夷的另一位领军主将。

        听到李陵这么说,刘据颔首以对,但他今日来不是鼓舞士气、索要保证的。

        “嗯……”

        略微沉吟,刘据正色道:“出兵自然要打胜仗,只是得稳中求胜,不瞒你们说,孤今日来叮嘱少卿,这会儿大将军估计也在叮嘱郭昌。”

        李广、李陵祖孙两人对视一眼,随即纷纷凝神去看刘据,静待下文。

        “朝鲜之战中,扬、荀二位主将的教训不远,孤与大将军难免担心你与郭昌重蹈覆辙,再一个……”

        刘据看了看李广。

        “内讧不可取,轻敌亦不可取,即便是慢、稳,也要稳中求胜,朝廷如今吃不得败仗!”

        吃不得,委实吃不得。

        打胜了尚能勉强维持,一旦打输了,损兵折将、地方糜烂所带来的后果,以前的大汉能兜着,现在国库穷得响叮当,纵使勉强兜住了,也会扯出一团乱麻。

        刘据又道:“在战事没有确定下来之前,孤劝父皇缓一缓,等战事确定后,没法缓,孤只好来多嘴一句。”

        “还请稳一稳!”

        这不止是刘据一个人的‘多嘴’,也是他跟卫青、霍去病商量后,要告知此次两位领兵主将的。

        太子的严肃,李广二人感受到了,李陵神色一凛,拱手来对:“殿下言语,臣记着了!”

        刘据颔首。

        厅内气氛肃穆之际,李广接过话头,重重一叹,“唉!”

        李老头朝刘据苦涩且为难道:“殿下,有些话,我说了你或许不爱听,可而今我李氏与太子宫也非外人。”

        “要老夫说……嗐!”

        “殿下当日在朝堂上,何必跟陛下硬顶呢,不就是用兵嘛,好好打,打胜就是了嘛。”

        李广额头拧出一个川字,粗声道:“陛下的为人,说是不记仇,该心胸广阔的时候确实没话说。”

        “可真要计较起来,心眼不见得有多大……”

        此话。

        完全就是李广的肺腑之言了。

        活得久,见得多,很多旁人早已遗忘、乃至只是道听途说的事情,李广却是亲身经历。

        人一老,就喜欢把自己的陈年往事拿出来噘磨,噘磨得多了,李广对当今天子的印象,详细刻画没有,可大方向的一些喜怒禁忌,摸得八九不离十。

        刘据听出了他的关心。

        只可惜。

        当日刘据站也得站,不站也得站出来!

        相比起让舅舅卫青带头唱反调,刘据这个太子来,更好些,毕竟父子情分总比君臣情谊多一些。

        既是身不由己,也是当仁不让。

        不过有关舅舅卫青的话题,在李府不好多说,刘据也就没有提,只以苦笑相对……

        夜渐深。

        李广祖孙一同将太子等人送至门外,刘据摆了摆手,与李良娣上了马车,往太子宫行去。

        车舆中,李珆怀抱着婴孩,襁褓里的小人儿已熟睡,她轻声轻语,跟刘据说些先前后宅里的趣事。

        说着说着。

        李良娣收了笑容,语带担忧道:“离府时,母亲跟我说,让我劝一劝殿下,莫要跟陛下闹矛盾……”

        朝堂上的事情,寻常百姓家不知晓,却很难瞒得过达官显贵们,尤其像李氏这类外戚。

        他们劝谏,也并非越俎代庖。

        在大汉朝这是有现实依据、也是很正常的,外戚与依存的皇室男丁,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岂止是李氏。

        恐怕要不了多久,远在鲁国的史氏、凉州的史恭,都会相继来信。

        刘据能理解,不过该做的他还是要做,“我跟父皇闹别扭,还有缓和的余地,总比舅舅跟父皇闹好。”

        卫青跟皇帝闹。

        以前不需要缓和的余地,因为在卫青屡战屡胜的状况下,皇帝能包容、无视一切。

        现如今。

        皇帝和卫青没有缓和的余地,皆因现实状况里,皇帝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大将军之间,已经没有丝毫缓冲余地……

        要碰,就是硬碰硬。

        随着刘据的话音落下,车舆里陷入了短暂安静,在李府里,跟李广祖孙不方便说的话,刘据跟李良娣说了。

        然后她沉默了。

        过了会儿,李良娣一边轻拍襁褓,一边低声道:“既然是为了舅舅,殿下出面也没什么。”

        “可出面的次数多了,也不是事儿,再有分歧,殿下何不私下里,跟陛下开诚布公谈一谈,终归是亲父子。”

        “总比在朝堂上起冲突好些?”

        “不。”她刚说完,刘据便摇了摇头,神情平淡地回了一个字。

        李良娣脸色一怔,手上拍打的动作都顿住了些许,他以为夫君是固执、是在赌气,正要再劝……

        “你不懂。”

        岂料刘据主动替她解惑道:“有些事能私下跟父皇点明,但有些父皇装作看不见的事情,只能朝堂上讲。”

        说到这儿。

        刘据向后靠去,抬手捏了捏眉心,“你以为父皇不知道朝廷的种种弊病?精锐兵源丧失过多,他不知道?”

        “元鼎三年攻打东越国时,父皇让李敢、韩说率领囚徒出战,伐国不用兵,却用囚徒……”

        “那时节我尚且不知为何,也未多想,近些日子朝政处理的多了,方知状况严峻!”

        “打了几十年仗,文景两帝积累的府库打完了,可打仗只用钱,不用人?”

        李良娣姣好的面容有些发蒙,首次听到此类秘闻,让她一时无言。

        “呼——”

        刘据吐出一口浊气,“这些事我知道,父皇知道,朝中公卿也知道,可知道归知道,谁来说?”

        以丞相石庆的性子,多半早就跟皇帝私下说过,可皇帝明知的事情何须你提醒?

        我明知的事情却装作不知,你提醒还有用吗?

        没用。

        既如此,只能刘据这个太子,在朝堂上公开点破,期望皇帝能迫于压力,先缓一缓。

        没说不让你打仗,可你急什么?

        很可惜。

        皇帝不仅不吃这一套,还反手给刘据上了一课……

        “父皇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只是他不在乎,以为什么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车厢外木轮咯吱咯吱作响,车厢内却安静的出奇。

        过了一阵。

        李良娣方才面带忌色道:“长此以往,陛下岂不成了……自大之君?”

        她心里想的本是一个更贴切、更放肆,却大不敬的词语,只是话到嘴边,换成了一个‘自大’。

        “明知不可为,强力为之,将来……”李良娣望向自己夫君,忧虑重新布满脸颊,她压低声音道:

        “将来,不就是给殿下留一个烂摊子?”

        嗯。

        刘据视线瞅向她,先是给了一个肯定的眼神,表示你猜对了,随后,刘据摩挲着下巴,朝李良娣纳闷道:

        “其实我一直有个猜测,你说,是不是你男人我太优秀了,给皇帝脸了?”

        李良娣:“?”

    相关推荐: 我带军文穿越成王妃,嘎嘎乱杀 大国刑警1990 开局中状元,女匪抢我做压寨夫君 团宠:暴君父皇靠读我心声治天下 战神娘亲太彪悍,国师爹爹轻点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