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八百一十九章 王丽来了
作品:《貌美阿姨的男护理,爽翻了》推荐阅读:
灵墟,剑棺,瞎剑客
都市:修仙十年,下山即无敌
天物觉醒:我能刻印一切
四合院:垂钓诸天万物
重生70,弥补老婆和女儿
刚离婚,老婆就跪求复合
逼我重生当神豪是吧
重生1977大时代
叶辰孙怡夏若雪
都中状元了,你告诉我这是西游?
换源:
转头望去,一辆白色SUV缓缓停在青石板路的尽头,车窗降下,王丽戴着墨镜,举着手机对着他们拍摄,脸上满是狡黠的笑意。
“哟,这不是咱们木槿传媒的‘江南女红大师’吗?搁这儿用吴侬软语砍价呢,镜头都给你拍下来咯!”
徐佳莹惊喜得差点丢了竹篮,快步跑过去一把抱住王丽:“你怎么突然杀过来了!事先连个微信都不发,想吓死我啊?”
王丽笑着从车上拎下两个鼓囊囊的行李箱,拉杆上还挂着印有“上海老字号”字样的点心袋。
“这不是怕你们提前准备,没了‘突击检查’的惊喜嘛!苏锦在乌镇给我发了你们‘江南匠心坊’的视频,我看着你们绣苏绣、学制香,还能天天吃李奶奶做的定胜糕,实在按捺不住想来蹭吃蹭喝的心思,连夜就收拾行李开车过来了。”
苏木连忙接过沉甸甸的行李箱,掂量了一下打趣道:“这里面怕不是装了半箱零食?欢迎欢迎,正好‘江南匠心坊’刚开业,缺个专职美食顾问,你这资深吃货来正好,以后体验课的茶歇就交给你规划了。”
王丽拍了拍苏木的肩膀,得意地晃了晃手机:“放心,我早就做了攻略,苏州的老字号、私房菜我都列了清单,这趟来不仅要蹭吃,还要带你们把苏州美食吃个遍!”
跟着两人回到姨婆小院,王丽刚放下行李就被院子里的景致勾住了脚步。
海棠树枝上挂着江源的《江南工艺十二时辰》画作,晨露落在《卯时·织丝》的画纸上,将缂丝织机的线条晕得愈发柔和。
石桌上摆着徐佳莹刚绣完的腊梅香囊,旁边放着半盒赵姨送的“兰草香”香丸。
墙角的腊梅芽已长出半尺高,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露水。
连平日里怕生的阿二,都摇着尾巴凑过来,用脑袋蹭她的牛仔裤。
“这日子也太安逸了吧,”王丽拿起石桌上的《吴侬软语入门手册》,翻看着徐佳莹写满注解的笔记。
“‘倷’是‘你’,‘侬’也是‘你’,熟人用‘侬’更亲切”“‘吃茶’要读‘qī chá’,尾音要轻,像叹气似的”,忍不住啧啧称奇。
“没想到才几个月,你们不仅把苏绣、缂丝学得有模有样,还练起了苏州话,看来是彻底把苏州当成第二个家了。”
姨婆从厨房端着刚煮好的鸡头米甜羹出来,白雾缭绕的青瓷碗里,圆润的鸡头米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见是王丽来了,她连忙放下碗,拉着王丽的手往藤椅上坐:“是丽丫头啊,快坐快坐,刚出锅的鸡头米,趁热尝尝。这是苏州西山的新米做的,比去年的更糯。”
王丽接过碗,用小勺舀起一颗鸡头米送进嘴里,清甜的米香混着淡淡的桂花香在口中散开,软糯却不粘牙。
“外婆的手艺也太绝了!比我在上海米其林餐厅吃的甜品还地道,这才是真正的江南味道。”
姨婆被逗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当即拍板:“你就在这儿多住几天,正好佳莹他们忙着工作室的事,你来了也能帮着搭把手。晚上咱们包饺子,你最爱吃的白菜猪肉馅,外婆给你多放些虾仁。”
王丽本就计划在苏州长住,听闻这话立刻笑得眼睛发亮:“我正有此意!我要在苏州住上半个月,把你们的‘江南慢生活’体验个遍,早上跟着李奶奶买菜学方言,下午去‘江南匠心坊’学制香绣苏绣,晚上跟着你们去平江路听评弹,顺便给我的美食公众号攒够素材。”
说着,她掏出手机,对着桌上的鸡头米甜羹、墙上的画作、院角的腊梅芽拍个不停,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敲击。
“标题就叫《突袭苏州!我的冤种好友竟在这里过上了神仙日子,还学会了吴侬软语》,肯定能火!”
接下来的几天,王丽彻底融入了苏州的市井生活,活脱脱成了巷弄里的“新苏州人”。
清晨五点半,她就准时敲响徐佳莹的房门,催着一起去小菜场。
才两天时间,她就摸清了菜场的“隐藏规则”,东边摊位的青菜最新鲜,是摊主自家种的。
西边阿婆的豆腐脑是古法点的,比机器做的更嫩,北边摊位的酱鸭是老字号,每天只卖二十只,去晚了就没了。
在卖青菜的摊位前,王丽学着徐佳莹的样子,捏着青菜的根部轻轻晃了晃,用还带着上海口音的苏州话说。
“阿婆,倷个青菜叶子有点黄个呀,肯定是放了两天哉。便宜眼,三块五一斤,我买三斤,下次还来照顾倷生意!”(阿婆,你的青菜叶子有点黄,肯定是放了两天了。便宜点,三块五一斤,我买三斤,下次还来照顾你生意!)
虽然“黄个呀”的调子跑偏成了“黄gà呀”,但卖菜阿婆被她的热情和认真劲儿逗乐了,一边用围裙擦手一边笑道:“小姑娘蛮会讲个嘛,就按侬个价,再送侬一把小葱,炒鸡蛋香得很!”
王丽接过青菜和小葱,笑得合不拢嘴,转头对徐佳莹挤眉弄眼:“你看,我这苏州话天赋不错吧,下次就能自己来买菜咯!”
到了下午,王丽就跟着赵姨在“江南匠心坊”的制香区学制香。
她学得格外认真,赵姨教她辨认香材时,她把每种香材的气味、产地、用法都记在笔记本上,还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
沉香用棕色笔写“醇厚带甜,做底香”,茉莉用粉色笔写“清甜湿润,做表香”,薄荷用绿色笔写“清凉提神,夏天用”。
研磨香粉时,她按照赵姨说的“顺时针轻捣,力度均匀”,握着石杵的手虽然渐渐发酸,却依旧不肯停下。
“赵姨,这沉香木要捣到啥程度才算好呀?是不是要像面粉一样细?”
她一边捣一边用苏州话问道,虽然发音还有些生硬,却比早上流利了不少。
赵姨坐在一旁,看着她额角渗出的细汗,笑着递过一块手帕。
“哟,这不是咱们木槿传媒的‘江南女红大师’吗?搁这儿用吴侬软语砍价呢,镜头都给你拍下来咯!”
徐佳莹惊喜得差点丢了竹篮,快步跑过去一把抱住王丽:“你怎么突然杀过来了!事先连个微信都不发,想吓死我啊?”
王丽笑着从车上拎下两个鼓囊囊的行李箱,拉杆上还挂着印有“上海老字号”字样的点心袋。
“这不是怕你们提前准备,没了‘突击检查’的惊喜嘛!苏锦在乌镇给我发了你们‘江南匠心坊’的视频,我看着你们绣苏绣、学制香,还能天天吃李奶奶做的定胜糕,实在按捺不住想来蹭吃蹭喝的心思,连夜就收拾行李开车过来了。”
苏木连忙接过沉甸甸的行李箱,掂量了一下打趣道:“这里面怕不是装了半箱零食?欢迎欢迎,正好‘江南匠心坊’刚开业,缺个专职美食顾问,你这资深吃货来正好,以后体验课的茶歇就交给你规划了。”
王丽拍了拍苏木的肩膀,得意地晃了晃手机:“放心,我早就做了攻略,苏州的老字号、私房菜我都列了清单,这趟来不仅要蹭吃,还要带你们把苏州美食吃个遍!”
跟着两人回到姨婆小院,王丽刚放下行李就被院子里的景致勾住了脚步。
海棠树枝上挂着江源的《江南工艺十二时辰》画作,晨露落在《卯时·织丝》的画纸上,将缂丝织机的线条晕得愈发柔和。
石桌上摆着徐佳莹刚绣完的腊梅香囊,旁边放着半盒赵姨送的“兰草香”香丸。
墙角的腊梅芽已长出半尺高,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露水。
连平日里怕生的阿二,都摇着尾巴凑过来,用脑袋蹭她的牛仔裤。
“这日子也太安逸了吧,”王丽拿起石桌上的《吴侬软语入门手册》,翻看着徐佳莹写满注解的笔记。
“‘倷’是‘你’,‘侬’也是‘你’,熟人用‘侬’更亲切”“‘吃茶’要读‘qī chá’,尾音要轻,像叹气似的”,忍不住啧啧称奇。
“没想到才几个月,你们不仅把苏绣、缂丝学得有模有样,还练起了苏州话,看来是彻底把苏州当成第二个家了。”
姨婆从厨房端着刚煮好的鸡头米甜羹出来,白雾缭绕的青瓷碗里,圆润的鸡头米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见是王丽来了,她连忙放下碗,拉着王丽的手往藤椅上坐:“是丽丫头啊,快坐快坐,刚出锅的鸡头米,趁热尝尝。这是苏州西山的新米做的,比去年的更糯。”
王丽接过碗,用小勺舀起一颗鸡头米送进嘴里,清甜的米香混着淡淡的桂花香在口中散开,软糯却不粘牙。
“外婆的手艺也太绝了!比我在上海米其林餐厅吃的甜品还地道,这才是真正的江南味道。”
姨婆被逗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当即拍板:“你就在这儿多住几天,正好佳莹他们忙着工作室的事,你来了也能帮着搭把手。晚上咱们包饺子,你最爱吃的白菜猪肉馅,外婆给你多放些虾仁。”
王丽本就计划在苏州长住,听闻这话立刻笑得眼睛发亮:“我正有此意!我要在苏州住上半个月,把你们的‘江南慢生活’体验个遍,早上跟着李奶奶买菜学方言,下午去‘江南匠心坊’学制香绣苏绣,晚上跟着你们去平江路听评弹,顺便给我的美食公众号攒够素材。”
说着,她掏出手机,对着桌上的鸡头米甜羹、墙上的画作、院角的腊梅芽拍个不停,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敲击。
“标题就叫《突袭苏州!我的冤种好友竟在这里过上了神仙日子,还学会了吴侬软语》,肯定能火!”
接下来的几天,王丽彻底融入了苏州的市井生活,活脱脱成了巷弄里的“新苏州人”。
清晨五点半,她就准时敲响徐佳莹的房门,催着一起去小菜场。
才两天时间,她就摸清了菜场的“隐藏规则”,东边摊位的青菜最新鲜,是摊主自家种的。
西边阿婆的豆腐脑是古法点的,比机器做的更嫩,北边摊位的酱鸭是老字号,每天只卖二十只,去晚了就没了。
在卖青菜的摊位前,王丽学着徐佳莹的样子,捏着青菜的根部轻轻晃了晃,用还带着上海口音的苏州话说。
“阿婆,倷个青菜叶子有点黄个呀,肯定是放了两天哉。便宜眼,三块五一斤,我买三斤,下次还来照顾倷生意!”(阿婆,你的青菜叶子有点黄,肯定是放了两天了。便宜点,三块五一斤,我买三斤,下次还来照顾你生意!)
虽然“黄个呀”的调子跑偏成了“黄gà呀”,但卖菜阿婆被她的热情和认真劲儿逗乐了,一边用围裙擦手一边笑道:“小姑娘蛮会讲个嘛,就按侬个价,再送侬一把小葱,炒鸡蛋香得很!”
王丽接过青菜和小葱,笑得合不拢嘴,转头对徐佳莹挤眉弄眼:“你看,我这苏州话天赋不错吧,下次就能自己来买菜咯!”
到了下午,王丽就跟着赵姨在“江南匠心坊”的制香区学制香。
她学得格外认真,赵姨教她辨认香材时,她把每种香材的气味、产地、用法都记在笔记本上,还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
沉香用棕色笔写“醇厚带甜,做底香”,茉莉用粉色笔写“清甜湿润,做表香”,薄荷用绿色笔写“清凉提神,夏天用”。
研磨香粉时,她按照赵姨说的“顺时针轻捣,力度均匀”,握着石杵的手虽然渐渐发酸,却依旧不肯停下。
“赵姨,这沉香木要捣到啥程度才算好呀?是不是要像面粉一样细?”
她一边捣一边用苏州话问道,虽然发音还有些生硬,却比早上流利了不少。
赵姨坐在一旁,看着她额角渗出的细汗,笑着递过一块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