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一百八十四章 真正的考验(1)
作品:《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推荐阅读:
开局圣地道子,你让我走废材流?
我死后,妻子浪翻了
吞天圣帝
技能永久没冷却,阁下如何应对?
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八零:空房四年,丈夫带回了战友遗孀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你们修仙,我种田
社恐对恋爱没有兴趣
四合院:垂钓诸天万物
换源:
前线急递奏报归都,致使太多人震惊之余,对于战情到底来自何处,所取战绩怎样,产生了极为浓烈的兴趣与好奇。
特别是那些在朝为官的,心中有各自算计的,察觉到有利可图的,纷纷暗中打探消息来源,试图从中捕捉风向,但是却始终无法触及核心机密。
如果说在谋划对东吁叛逆之战初期,让中枢初筛决策层知晓此事,叫他们以实际行动来表明态度,那么如今战报突至,便意味着局势已推进到关键节点,而楚凌也将在这一圈层中进一步筛选。
中枢初筛决策层,是针对整个中枢有司,从中筛选出一批具备战略视野且立场坚定的核心成员,作为国朝大层面的骨干力量。
这是涉及全领域,各层面的。
就如中枢常设有司,针对的是全天下各级有司,以一种特有晋升机制,使得中枢对地方拥有足够掌控与支配。
现阶段楚凌要做一件事,借着此次征讨东吁叛逆,顺带会衍生出的种种状况,在初筛中枢决策层之上,明确一个更高层级的核心决策圈层,这个圈层将不再仅凭职位高低或资历深浅论断,而是以实际应对危机时的判断力、忠诚度与协同能力为衡量标准。
如此正统朝的权力构架,才算真正意义上稳固成型,这一模式运转一定周期,将彻底融入进大虞生态。
按着楚凌所想,似他克继大统之初所遇之境,今后大概率不会再有,这无形给大虞朝的长治久安铺就了制度基石。
当然事无绝对,毕竟后续的事会怎样,前人或能预判,却不能完全掌控,不管是该制被后继之君废除,亦或是被权臣架空而名存实亡,则代表大虞从全领域走向下坡路,那时会怎样,就不是楚凌所能左右的了。
夜无声降临,月色如霜,大兴殿灯火通明。
殿内安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到。
别样氛围笼罩此间。
烛火摇曳下,映照着殿内所聚诸臣。
上林军大统领孙斌、北军大将军韩青、南军大将军张恢、禁军大统领张泰、骠骑将军黄龙几人,无不表情凝重的盯着眼前舆图,在几人的标绘下,涉及前线战况一目了然,亦是这般使他们心惊不已。
而在他们的两侧,中书省右相国王睿、门下省鸾台侍中张洪、尚书省左仆射兼户部尚书萧靖、御史大夫暴鸢、吏部尚书史钰、礼部尚书熊严、卫尉卿刘谌、军器监苍卜等一行表情各异,不时有人眼神对视,很显然在得知前线战况时,即便他们沉浮宦海多年,仍难掩心头震动。
坐于龙椅上的楚凌,面无表情的扫视殿内诸臣,今夜能召至御前,就朝野间震动的前线奏报展开廷议,无一例外皆是楚凌所选核心决策层成员。
这一核心决策层,有文官,有武勋,有国戚,有老臣,亦有新锐,彼此身份各异,却皆因忠诚可靠、能力卓绝而入此列。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
在外征伐的孙斌,要是能达楚凌预期,这一核心决策层有他一席之地,此外还有王大臣楚徽,经此一战历练,只要大虞能够一举覆灭东吁叛逆,收复所失旧土,则王大臣体系将彻底融入大虞中枢权力架构!!
届时,王大臣楚徽凭借参与平叛东吁之战,将以全新姿态彻掌宗正寺与廉政总署,以为大虞盯紧宗藩宗室、吏治整顿两项大计,待到那时,谁要敢挑衅楚徽的权势,等待其的将是王大臣的雷霆手段。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东吁战局必须速胜。拖延越久,变数越多,朝中暗流与地缘冲突便越汹涌。
战局不容有失,更不容迟疑。
“都说说吧,荣国公、信国公联手打这一战,就此报急递归都前后,局势于我朝而言到底如何?”
当楚凌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殿内沉寂,众臣目光齐刷刷从舆图上转向御座方向,一个个的表情俱收楚凌眼底。
特别是孙斌、韩青、张恢、张泰、黄龙等将,一个个的表情皆不一样,显然对前线所传战报,他们是有不同想法的。
至于王睿、张洪、萧靖等人,则神色复杂地互视一眼,但没过多久,不少余光瞥向了孙斌几人身上。
‘孙河是一点没变啊。’
而在人群之中,一直在观察诸位同僚的刘谌,心中是暗叹不止,‘这打法,很符合世人对其的了解。’
“陛下!”
一道铿锵之声响起,打断了此间的沉寂,刘谌也从思绪下回过神来,与殿内其他大臣俱循声看去。
在这道道注视下,冠军侯、骠骑将军黄龙出列抱拳,声若洪钟:“荣国公以南北两军部分精锐为主,在信国公于前线持续策应,以转移敌军视线为掩护,东逆不知我朝真实意图,故被诱至预设战场。南北精锐趁夜穿插,一举切断敌军中路补给线,随后三面合围,大破东逆进犯我朝主力,阵斩超三万精锐,擒杀东逆主将,这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黄龙的话,让其他大臣露出各异神色。
这明显不是关键啊。
‘成熟了,懂得审视人心了。’
反倒是楚凌,听完黄龙所讲,眼中微光一闪,唇角浮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
黄龙所言表面是论战功,实则却暗藏玄机,这既点明了孙河、王昌主次分工,又隐晦提及了些别的,特别是孙河于攻略东逆构想,在不动声色间引了出来。
别的不说,就以南北两军所派精锐来论,在信国公王昌出兵策应下,孙河完成了一次调动,这其中透着的隐喻太多了。
此番所派南北两军精锐,凡是出自勋贵一系年轻子弟,俱被孙河调到一起了,而其他的则合为一部,这在无形间彻掌勋贵子弟一系所统精锐下,又使两支新合联军既有默契的同时,还存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这还不算完。
完成上述种种部署下,在多数人都觉得该稳妥推进下,其中就有来自信国公、征东大将军的建议,孙河却力排众议,以“乘胜追击,不给敌喘息之机”为由,促成了合围进犯敌军攻势,而在这一战下,南北两部联军取得战场主动,阵斩敌军主力最多,这在无形中又刺激了戍守东吁边陲的边军将士。
“臣觉得荣国公这次冒进了。”
而在此等态势下,孙斌的声音响起,叫殿内不少人心生惊疑,不是,即便是要提出反对,也该是别人提及才是啊。
虽说孙河、孙斌已经分家,但毕竟是同出于孙氏,且还是一母同胞的,在中枢多数人眼里,他们仍被视为一体。
孙斌此言一出,殿中气氛骤然紧绷。
“卿缘何这般说?”
楚凌故生疑惑,看向孙斌说道:“自前线所传奏报,凭借合围进犯敌军主力之胜,荣国公亲率一路精锐,直扑天门七关而去,且南北两军余下精锐分为两部,趁东逆不备下,一举夺下四关,使东逆腹地半数暴露在我军兵锋下,这难道不该夸赞吗?”
“陛下说的是。”
孙斌微微垂眸,抬手作揖道:“若是在天门七关以西,尽数被我朝精锐夺占,凭此攻势确该夸赞。”
“但问题是,前线主力虽大败东逆进犯主力,然多数城池仍在东逆控制下,荣国公以冒进之势抢夺四关,却将战线拉长,关键是补给毫无保障,一应压力尽数给到信国公这边。”
“信国公既要掌军在后推进,以解决两军间所留东逆兵马,攻打东逆所控城池,还要兼顾到部分前线供应,关键是后方的一应补给调运,压力还都给到了征东大将军府,这前线不出状况还好,一旦出现状况势必会发生变数!!”
“更令人忧心的是,东逆虽失天门四关,却定然不会允许此等事持续,调集精锐固守余下三关的同时,必然也会对所失四关展开反扑,届时战线过长、首尾难顾,恐为敌所乘。”孙斌此言直指要害,殿中众人皆觉寒意陡生。
孙斌讲这些,可谓是一点情面不留,将战局隐患全盘托出。
“陛下,不止是这般。”
韩青走上前,抬手朝御前作揖行礼,“眼下于前线所取战绩,全然是靠一股气撑着,这股气有此前北伐之捷下,陛下不吝赏赐的延续。”
“南北两军内部,两军偏师间,南北两军与东域戍边军间,臣不否认,荣国公在人心方面,把控的确是出彩,凭借其所谋种种,使得我朝在前线取得今下战绩。”
“且据臣预判,信国公所领大军,在之后征伐天门关以西各处下,所部精锐定会争前恐后,以高昂斗志朝天门诸关进发,但如此,必使麾下伤亡惨重,所破城池定杀戮不断,这……”
讲到这里,韩青停了下来。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根本,即打下来的地盘,到底怎样能够坐稳,若只以杀戮立威,所得之地民心尽失,反扑必接踵而至。今日克城,明日叛乱,大军疲于奔命,纵有千关在手,亦如沙上筑塔,终难持久。
“还有。”
张恢紧随其后,“已夺天门四关,是在东逆所控天门山脉两翼,据前线急递回的奏报来论,南北两军偏师,只留部分精锐坐镇,余下俱被荣国公调往核心,归其统辖,臣若没有猜错,荣国公是想一鼓作气拿下余下三关。”
“但适才定国公已经讲明,东逆断不会坐视七关尽失,天门山脉与东逆而言,比之北虏所下拓武山脉,还要重视,因为此地一旦尽数丢失,则代表东逆再无纵深可言,于大层面来讲,这将彻底转为被动下。”
“不管是攻打核心三关,亦或是固守两翼四关,任何一处不能达到预期,使东逆占据优势,哪怕该优势很微小,这对我朝而言都是不利的。”
孙斌、韩青、张恢相继站出指明所忧,道尽了如今前线的真实状况,总的来讲,凭借先发制人的优势,大虞在征讨东逆一战中,确是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也伴随着太多的变数。
任何一处的变数,一旦失去掌控的话,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继而影响到整个征讨东逆大计上。
王睿、张洪、萧靖、暴鸢等一众文官,在先后听到孙斌、韩青、张恢他们所言,这心中不由暗松口气,还好这些武勋出身的武将核心,一个个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仍能清醒看到战局背后的隐患。
如果说他们一个个都站孙河这边,哪怕他们这些人向天子规谏,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怕大局仍倾向于孙河这边。
“陛下!”
“陛下……”
亦是在此等态势下,萧靖、张洪先后站出,欲要对天子进言,但楚凌却开口讲话,打断了他们。
“所以你们并不看好,今下我朝在前线所取战绩?”楚凌向前探探身,打量着孙斌几人。
“非是不看好战果,而是忧其后患。”
孙斌沉声道,“战局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眼前之胜,不过是风起青萍之末,若不能审时度势、蓄力控局,便如逆水行舟,终将为势所吞。”
“机会也并非没有。”
在孙斌之后,黄龙上前道:“如果能在天门山脉两翼,前出多股精锐袭扰,以转移东逆……”
可不等黄龙讲完,孙斌立时出言打断:“不是所有精锐,皆能像羽林那般不惧生死,纵使是处在绝境下,亦能迸发出视死如归的斗志!!”
这叫黄龙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不错。”
“臣觉得定国公讲的没错。”
在这件事上,韩青、张恢相继站出表明态度,也是这般,使得殿内其他大臣,看向黄龙的眼神都变了。
能得到这几位的共同认可,这在大虞可不是寻常的,也是这般,使得有人立时生出了想法,“陛下,如若是这般,是否能派遣羽林参战,这样我朝在前线的优势,必然能持续保持下去……”
这话一出,让殿内骤然一静,所有目光皆聚焦了过去。
特别是那些在朝为官的,心中有各自算计的,察觉到有利可图的,纷纷暗中打探消息来源,试图从中捕捉风向,但是却始终无法触及核心机密。
如果说在谋划对东吁叛逆之战初期,让中枢初筛决策层知晓此事,叫他们以实际行动来表明态度,那么如今战报突至,便意味着局势已推进到关键节点,而楚凌也将在这一圈层中进一步筛选。
中枢初筛决策层,是针对整个中枢有司,从中筛选出一批具备战略视野且立场坚定的核心成员,作为国朝大层面的骨干力量。
这是涉及全领域,各层面的。
就如中枢常设有司,针对的是全天下各级有司,以一种特有晋升机制,使得中枢对地方拥有足够掌控与支配。
现阶段楚凌要做一件事,借着此次征讨东吁叛逆,顺带会衍生出的种种状况,在初筛中枢决策层之上,明确一个更高层级的核心决策圈层,这个圈层将不再仅凭职位高低或资历深浅论断,而是以实际应对危机时的判断力、忠诚度与协同能力为衡量标准。
如此正统朝的权力构架,才算真正意义上稳固成型,这一模式运转一定周期,将彻底融入进大虞生态。
按着楚凌所想,似他克继大统之初所遇之境,今后大概率不会再有,这无形给大虞朝的长治久安铺就了制度基石。
当然事无绝对,毕竟后续的事会怎样,前人或能预判,却不能完全掌控,不管是该制被后继之君废除,亦或是被权臣架空而名存实亡,则代表大虞从全领域走向下坡路,那时会怎样,就不是楚凌所能左右的了。
夜无声降临,月色如霜,大兴殿灯火通明。
殿内安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到。
别样氛围笼罩此间。
烛火摇曳下,映照着殿内所聚诸臣。
上林军大统领孙斌、北军大将军韩青、南军大将军张恢、禁军大统领张泰、骠骑将军黄龙几人,无不表情凝重的盯着眼前舆图,在几人的标绘下,涉及前线战况一目了然,亦是这般使他们心惊不已。
而在他们的两侧,中书省右相国王睿、门下省鸾台侍中张洪、尚书省左仆射兼户部尚书萧靖、御史大夫暴鸢、吏部尚书史钰、礼部尚书熊严、卫尉卿刘谌、军器监苍卜等一行表情各异,不时有人眼神对视,很显然在得知前线战况时,即便他们沉浮宦海多年,仍难掩心头震动。
坐于龙椅上的楚凌,面无表情的扫视殿内诸臣,今夜能召至御前,就朝野间震动的前线奏报展开廷议,无一例外皆是楚凌所选核心决策层成员。
这一核心决策层,有文官,有武勋,有国戚,有老臣,亦有新锐,彼此身份各异,却皆因忠诚可靠、能力卓绝而入此列。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
在外征伐的孙斌,要是能达楚凌预期,这一核心决策层有他一席之地,此外还有王大臣楚徽,经此一战历练,只要大虞能够一举覆灭东吁叛逆,收复所失旧土,则王大臣体系将彻底融入大虞中枢权力架构!!
届时,王大臣楚徽凭借参与平叛东吁之战,将以全新姿态彻掌宗正寺与廉政总署,以为大虞盯紧宗藩宗室、吏治整顿两项大计,待到那时,谁要敢挑衅楚徽的权势,等待其的将是王大臣的雷霆手段。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东吁战局必须速胜。拖延越久,变数越多,朝中暗流与地缘冲突便越汹涌。
战局不容有失,更不容迟疑。
“都说说吧,荣国公、信国公联手打这一战,就此报急递归都前后,局势于我朝而言到底如何?”
当楚凌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殿内沉寂,众臣目光齐刷刷从舆图上转向御座方向,一个个的表情俱收楚凌眼底。
特别是孙斌、韩青、张恢、张泰、黄龙等将,一个个的表情皆不一样,显然对前线所传战报,他们是有不同想法的。
至于王睿、张洪、萧靖等人,则神色复杂地互视一眼,但没过多久,不少余光瞥向了孙斌几人身上。
‘孙河是一点没变啊。’
而在人群之中,一直在观察诸位同僚的刘谌,心中是暗叹不止,‘这打法,很符合世人对其的了解。’
“陛下!”
一道铿锵之声响起,打断了此间的沉寂,刘谌也从思绪下回过神来,与殿内其他大臣俱循声看去。
在这道道注视下,冠军侯、骠骑将军黄龙出列抱拳,声若洪钟:“荣国公以南北两军部分精锐为主,在信国公于前线持续策应,以转移敌军视线为掩护,东逆不知我朝真实意图,故被诱至预设战场。南北精锐趁夜穿插,一举切断敌军中路补给线,随后三面合围,大破东逆进犯我朝主力,阵斩超三万精锐,擒杀东逆主将,这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黄龙的话,让其他大臣露出各异神色。
这明显不是关键啊。
‘成熟了,懂得审视人心了。’
反倒是楚凌,听完黄龙所讲,眼中微光一闪,唇角浮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
黄龙所言表面是论战功,实则却暗藏玄机,这既点明了孙河、王昌主次分工,又隐晦提及了些别的,特别是孙河于攻略东逆构想,在不动声色间引了出来。
别的不说,就以南北两军所派精锐来论,在信国公王昌出兵策应下,孙河完成了一次调动,这其中透着的隐喻太多了。
此番所派南北两军精锐,凡是出自勋贵一系年轻子弟,俱被孙河调到一起了,而其他的则合为一部,这在无形间彻掌勋贵子弟一系所统精锐下,又使两支新合联军既有默契的同时,还存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这还不算完。
完成上述种种部署下,在多数人都觉得该稳妥推进下,其中就有来自信国公、征东大将军的建议,孙河却力排众议,以“乘胜追击,不给敌喘息之机”为由,促成了合围进犯敌军攻势,而在这一战下,南北两部联军取得战场主动,阵斩敌军主力最多,这在无形中又刺激了戍守东吁边陲的边军将士。
“臣觉得荣国公这次冒进了。”
而在此等态势下,孙斌的声音响起,叫殿内不少人心生惊疑,不是,即便是要提出反对,也该是别人提及才是啊。
虽说孙河、孙斌已经分家,但毕竟是同出于孙氏,且还是一母同胞的,在中枢多数人眼里,他们仍被视为一体。
孙斌此言一出,殿中气氛骤然紧绷。
“卿缘何这般说?”
楚凌故生疑惑,看向孙斌说道:“自前线所传奏报,凭借合围进犯敌军主力之胜,荣国公亲率一路精锐,直扑天门七关而去,且南北两军余下精锐分为两部,趁东逆不备下,一举夺下四关,使东逆腹地半数暴露在我军兵锋下,这难道不该夸赞吗?”
“陛下说的是。”
孙斌微微垂眸,抬手作揖道:“若是在天门七关以西,尽数被我朝精锐夺占,凭此攻势确该夸赞。”
“但问题是,前线主力虽大败东逆进犯主力,然多数城池仍在东逆控制下,荣国公以冒进之势抢夺四关,却将战线拉长,关键是补给毫无保障,一应压力尽数给到信国公这边。”
“信国公既要掌军在后推进,以解决两军间所留东逆兵马,攻打东逆所控城池,还要兼顾到部分前线供应,关键是后方的一应补给调运,压力还都给到了征东大将军府,这前线不出状况还好,一旦出现状况势必会发生变数!!”
“更令人忧心的是,东逆虽失天门四关,却定然不会允许此等事持续,调集精锐固守余下三关的同时,必然也会对所失四关展开反扑,届时战线过长、首尾难顾,恐为敌所乘。”孙斌此言直指要害,殿中众人皆觉寒意陡生。
孙斌讲这些,可谓是一点情面不留,将战局隐患全盘托出。
“陛下,不止是这般。”
韩青走上前,抬手朝御前作揖行礼,“眼下于前线所取战绩,全然是靠一股气撑着,这股气有此前北伐之捷下,陛下不吝赏赐的延续。”
“南北两军内部,两军偏师间,南北两军与东域戍边军间,臣不否认,荣国公在人心方面,把控的确是出彩,凭借其所谋种种,使得我朝在前线取得今下战绩。”
“且据臣预判,信国公所领大军,在之后征伐天门关以西各处下,所部精锐定会争前恐后,以高昂斗志朝天门诸关进发,但如此,必使麾下伤亡惨重,所破城池定杀戮不断,这……”
讲到这里,韩青停了下来。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根本,即打下来的地盘,到底怎样能够坐稳,若只以杀戮立威,所得之地民心尽失,反扑必接踵而至。今日克城,明日叛乱,大军疲于奔命,纵有千关在手,亦如沙上筑塔,终难持久。
“还有。”
张恢紧随其后,“已夺天门四关,是在东逆所控天门山脉两翼,据前线急递回的奏报来论,南北两军偏师,只留部分精锐坐镇,余下俱被荣国公调往核心,归其统辖,臣若没有猜错,荣国公是想一鼓作气拿下余下三关。”
“但适才定国公已经讲明,东逆断不会坐视七关尽失,天门山脉与东逆而言,比之北虏所下拓武山脉,还要重视,因为此地一旦尽数丢失,则代表东逆再无纵深可言,于大层面来讲,这将彻底转为被动下。”
“不管是攻打核心三关,亦或是固守两翼四关,任何一处不能达到预期,使东逆占据优势,哪怕该优势很微小,这对我朝而言都是不利的。”
孙斌、韩青、张恢相继站出指明所忧,道尽了如今前线的真实状况,总的来讲,凭借先发制人的优势,大虞在征讨东逆一战中,确是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也伴随着太多的变数。
任何一处的变数,一旦失去掌控的话,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继而影响到整个征讨东逆大计上。
王睿、张洪、萧靖、暴鸢等一众文官,在先后听到孙斌、韩青、张恢他们所言,这心中不由暗松口气,还好这些武勋出身的武将核心,一个个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仍能清醒看到战局背后的隐患。
如果说他们一个个都站孙河这边,哪怕他们这些人向天子规谏,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怕大局仍倾向于孙河这边。
“陛下!”
“陛下……”
亦是在此等态势下,萧靖、张洪先后站出,欲要对天子进言,但楚凌却开口讲话,打断了他们。
“所以你们并不看好,今下我朝在前线所取战绩?”楚凌向前探探身,打量着孙斌几人。
“非是不看好战果,而是忧其后患。”
孙斌沉声道,“战局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眼前之胜,不过是风起青萍之末,若不能审时度势、蓄力控局,便如逆水行舟,终将为势所吞。”
“机会也并非没有。”
在孙斌之后,黄龙上前道:“如果能在天门山脉两翼,前出多股精锐袭扰,以转移东逆……”
可不等黄龙讲完,孙斌立时出言打断:“不是所有精锐,皆能像羽林那般不惧生死,纵使是处在绝境下,亦能迸发出视死如归的斗志!!”
这叫黄龙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不错。”
“臣觉得定国公讲的没错。”
在这件事上,韩青、张恢相继站出表明态度,也是这般,使得殿内其他大臣,看向黄龙的眼神都变了。
能得到这几位的共同认可,这在大虞可不是寻常的,也是这般,使得有人立时生出了想法,“陛下,如若是这般,是否能派遣羽林参战,这样我朝在前线的优势,必然能持续保持下去……”
这话一出,让殿内骤然一静,所有目光皆聚焦了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