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穿越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69章 神医来徐州,外赠一神将?
  • 第169章 神医来徐州,外赠一神将?

    作品:《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吁!

        马上将军,神色焦急,匆匆下马。

        从马背上取下一孩童,抱在身上,便往衙署里闯。

        简雍从人见了,连忙惊呼道:

        “怎么他便能进去!”

        众人大感不满,简雍使节团可是代表徐州来的。

        就这样,他们都被拦在了屋外边儿,与庶民等同排队。

        结果这厮,却仗着人高马大,便硬往屋里闯。

        最可气的是,周围竟无人敢拦。

        庶民不敢与官斗,他们不敢发声便罢了。

        怎么衙署里的官吏也不拦阻,真就欺软怕硬?

        “您难道不认识这位?”

        有好事者见简雍等人疑惑,便主动上前招呼。

        简雍笑着回道:

        “我等是外地来的,不知这太守府的规矩,那位将军是什么呐?”

        那人解释道:

        “那位将军可了不得,是咱们长沙县刘将军的部将,黄忠黄汉升。”

        “是刘荆州亲自任命的中郎将!”

        唔……

        听到这位,简雍等人立马释怀了。

        敢情来的这位,是军区副司令啊。

        要知道,李翊的官位也只是军师中郎将。

        中郎将仅次于将军,比校尉级别要高。

        之前说过,中郎将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大。

        因为它是统兵的,有实打实的兵权。

        “那这位刘将军是……?”

        简雍听他谈及黄忠是刘将军的部将,却不知这位刘将军又是谁。

        “这位刘将军是刘荆州的侄子刘磐,其人骁勇善战。”

        那人神秘兮兮,小声地对简雍说道,“你是外地来的,许是不晓我荆州大事。”

        “我听人说啊,刘荆州打算对扬州用兵啦。”

        “这位刘磐将军最近在攸县调集了数千精锐,疑是要向豫章进兵。”

        哦……?

        简雍点了点头,蹙眉暗想,之前李先生就曾暗自挑拨孙刘之间的矛盾。

        看来战事是真的要一触即发了,这绝对是整个河南都希望看到的局面。

        “那这位黄将军……”

        简雍又将话题转向黄忠。

        “……害,你不知道啊。”

        “这位黄将军是老来得子,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叫黄叙。”

        “只是这孩儿自小体弱多病,黄老将军又心疼他,便来找张神医照看。”

        “这事儿,乡里人都知道,想是又害疾了。”

        “事急从权嘛……”

        原来如此。

        简雍总算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给理清楚了。

        这位黄老将军的儿子,看来丝毫没遗传到他父亲的身体。

        适才只远远望上一眼,就觉得这孩子体质清弱。

        不过,虽然这小哥说是事急从权,可以插队。

        但来看病的,又有几个是不着急的?

        主要还是黄忠是中郎将,手里有兵,相当于现在的准大将。

        这面子,纵是长沙太守张仲景也得卖个薄面。

        ……

        太守府,衙署内。

        大堂上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正神情严肃地替人把脉。

        尽管这男子年纪不大,脸上却饱经风霜,四十岁看起来像六十岁。

        “浊气生,百病生……老丈,你且按照这个‘降浊气’方子去抓药。”

        “水煎两次,然后温服,明日便会有所好转,五日多半即可痊愈。”

        这位有条不紊的大夫,正是长沙太守张仲景。

        “下一个!”

        这位病人刚一送走,身后的小童便高声唱喏。

        一名青年正要上前,忽听得门外一声躁动。

        黄忠突然闯了进来,焦急地喊道:

        “府君!府君!”

        “劳烦府君,看看我这叙儿。”

        “他今早一起,便浑身疼痛难当,久久未醒!”

        张仲景一抬眸,作为市一把手,他当然是认识黄忠的。

        刘表任命黄忠为中郎将,辅佐其侄儿刘磐镇守长沙。

        明面上,说的是为了防患荆南的贼寇,实际上则是为了加强对荆南的控制。

        至于黄忠独子黄叙,张仲景倒是不陌生。

        这孩子自小身子清弱。

        可怜黄忠年过半百,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黄将军莫急,待我看来。”

        张仲景伸手去摸黄叙的额头。

        滚烫!

        张仲景皱眉,又去摸他的手。

        冰凉!

        张仲景神情更加严肃,眉宇间一川不平。

        再扒开黄叙的嘴,去看他的舌头……

        薄白而润,舌质淡。

        这……

        张仲景眉头一下子重重的凝起,神情十分严肃。

        “怎么样,张府君?”

        “吾儿害得什么病?”

        唉……

        张仲景叹了一口气,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与黄忠说。

        但这反而使黄忠更加心急如焚,“张府君你快说吧!”

        “老夫都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还有什么事情是接受不了的!”

        “拙荆死的早,就这么一个孩子,这些年累蒙府君照料。”

        “若真有个三长两短,也该是他的命。”

        黄忠嘴上虽这么说,然内心实是焦急。

        张仲景长叹一声,幽幽道:

        “黄老将军,你我也算是故交了。”

        “张某也不想欺瞒于你,令郎所害之病,许是伤寒症!”

        什么!?

        黄总闻言,如遭雷击。

        伤寒症可是不治之症呐。

        张仲景出身大族,族中有不少人都是死于此病。

        基于此,张仲景才痛恨伤病,立志学医。

        尤其要与伤寒症斗争到底,斗争一辈子!

        望着病床上的儿子,黄忠心中五味杂陈,不知该说什么好。

        只能望一眼窗外,叹道:

        “今日之冬,甚寒……”

        历史上,黄忠是在晚年才归顺的刘备。

        作为一员老将,他作战的风格却是,

        ——“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没错,

        黄忠年过半百,在战场上却常常冲锋陷阵,扮演先登之将的角色。

        这里面当然有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原因。

        但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黄忠的儿子,也是独子黄叙,早早夭折。

        对于黄忠而言,他已经了无牵挂。

        所以他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献给刘备的事业。

        即所谓,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唉。”

        张仲景叹了一口气,只能出声安抚黄忠道:

        “黄老将军不必悲伤,机定会全力施为,医治令郎。”

        “只是……”微微一顿,“只是老将军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呐。”

        黄忠起身谢过,然脸上并无半点神采。

        任谁都知道,伤寒症乃不治之症。

        张仲景为了研究怎么医治伤寒症,了半辈子的时间,仍未找到一个实际有效的办法。

        古代若是无后,对古人而言是非常痛苦的。

        尤其黄忠已经上了年纪,妻子死后也未续弦。

        来这么一个儿子不容易。

        谁知……

        唉,造化弄人呐。

        这时,“踏踏”的脚步声自门外传来。

        步入衙署的正是此前门外的黑衣管事。

        他快步走至张仲景身前,躬身拜道:

        “禀报张太守,徐州牧刘备遣人来送了几卷书札,使者还说想要见一见太守,您看……”

        张仲景此刻早已心乱如麻,又听说是徐州牧,显然又是政治上的事儿。

        他最烦的就是政事了。

        “……不见不见!没看见我这儿忙着的吗!”

        “呃,喏。”

        那黑衣管事被数落一顿,灰头土脸的打算出去。

        黄忠却将之叫住,“慢!”

        他转过身来,对张仲景劝道:

        “刘备乃汉左将军,领徐州牧,又与刘荆州是同宗兄弟。”

        “既是遣使来长沙,远道不易,府君还是见上一见的好。”

        比起张仲景,黄忠就有更多的政治考量了。

        对于张仲景来说,他本就是大族出身,对当官也没什么兴趣。

        所以别的高官,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巴不得不干。

        但黄忠与徐晃、张辽等人类似,都是适应职场生活的职场人。

        严格意义上讲,黄忠历史上也投靠过曹操。

        刘琮向曹操投降后,黄忠跟长沙太守韩玄就一起归顺曹操了。

        只不过后来刘备到荆州后,黄忠跟韩玄又一起投靠了刘备。

        总之长沙归谁管,他们就跟谁混。

        主打一个随风漂流。

        但刘备慧眼识人,发现黄忠是匹千里马。

        于是提拔重用了黄忠,并将之带去益州建功立业。

        倒是曹操对当时远在长沙的黄忠知之甚少,也没能想到他未来为砍死自己的连襟兄弟。

        “……也罢,那就见见。”

        张仲景看在黄忠的面子,打算卖刘备一个面子。

        很快,管事的就将简雍等人迎入正堂,引见给了张仲景。

        “徐州使节简雍简宪和,见过张府君!”

        简雍施了一礼。

        张仲景却没怎么搭理他,反而是全神贯注的查找医书。

        似未曾注意到简雍的到来。

        这……

        简雍再次愣住,暗道无怪守门人如此轻狂,原来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位张长沙亲自带起来的风气。

        “简使有什么事儿直说便是,我家府君不太爱那套虚礼。”

        童仆在旁边提醒道。

        简雍这才道明来意,并将李翊所写的书札奉上。

        “竹简且放案上……”

        张仲景下达了命令,又对一旁管事儿的说道,“今日闭堂,不再问诊。”

        “喏。”

        众仆人退下,将病客散走。

        简雍等人也不知作何是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只能在原地干等着。

        张仲景只当众人不存在,兀自坐回案牍前,提起笔,反复推演一系列的医治方案。

        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伤寒症,张仲景已是这个时代最会医治此病的大夫了。

        但依然没有十全把握,将此病治好。

        呼……

        一声长吁,张仲景又在纸上写下一个医方,可才堪堪落笔,又摇了摇头。

        觉得不妥,将之撂下重写一张,还是不妥。

        此时正值冬日,屋外寒风凛冽。

        可张仲景却满头汗珠,不断思索着治病之法。

        手忙脚乱的去翻书,翻到一卷,觉得不妥,就直接扔在地上。

        突然,一卷书札闯入了张仲景的眼帘。

        只见书中写道:

        ——“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

        这……

        张仲景的眼眸突然放大,这上面的文字大是稀奇,自己还未读过。

        “……这是哪里来的书?”

        张仲景忙举着书卷,张口问道。

        童仆赶忙在旁侧答:

        “府君,这书卷正是徐州使节送来的。”

        徐州人送来的书?

        张仲景瞪大眼睛,猛然看向一旁的简雍等人。

        他们还在那站着等候呢。

        自己适才研究了半个时辰,他们就在那站了半个时辰。

        张仲景尤自回神,过得许久,嘴上才喃喃吟道:

        “……伤寒伤寒,这明明就是医书!”

        谁能想到,徐州人大老远送过来的,竟是一卷医书呢?

        莫说张仲景感到惊奇。便是一路护送书卷的简雍也觉诧异。

        他们还以为书札上写了什么重大机密,沿路他们一直小心谨慎的保管。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相关推荐: 装傻三年,从边疆开始称霸天下 九品相师 惊!我的心理医生是童话王子 SSS级警报!医武狂龙,踏出女子监狱 废土玫瑰和她的七个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