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穿越 >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 第80章 《三国演义》,三七分账
  • 第80章 《三国演义》,三七分账

    作品:《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不说戴宗在江州凌乱。

        且说武松在客店闭关,终于完成了稿子。

        揉了揉手腕,武松在封面写下四个字:

        三国演义!

        这些时间,武松都在写《三国演义》。

        在北宋,此时流行的市井读物以传奇话本为主。

        讲历史也是以平话为主,比如《三国志平话》,讲的是单独的人物故事、或者一段情节。

        像《三国演义》这样的鸿篇巨著、长篇历史演义,宋代还没有。

        前阵子写完《传习录》,国子监刊印后,武松名声大噪。

        汴梁所有读书人,没有不知道武松的。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武松还是不够有名气。

        所以,武松又写了《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所有人都可以听。

        到时候,官方、民间都知道武松的名字。

        当然,还可以大赚一笔!

        喝了一大碗茶,武松把稿子装在布袋里。

        走出客店,武松找到上次卖《传习录》的书店。

        国子监刊印《传习录》,这家书店能拿到第一批货,足以说明老板有实力。

        武松走到门口,只见门口挂着一块匾额:

        传道书舍。

        武松出现在门口,买书的士子立即认出:

        “阁下可是武省元?”

        武松呵呵笑了笑,说道:

        “正是在下。”

        “武省元来了!”

        其他买书的士子围过来,对着武松行礼。

        “可否请武省元签名?”

        一个刚刚买了《传习录》的士子渴望地看着武松。

        在北宋,也有求人墨宝的风气。

        特别是大牛写的书,也喜欢求作者签名。

        不过,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因为能著书立说的,大多有官职,很难见到。

        今日遇见武松,众人哪肯错过。

        武松非常随和,问店里要了笔墨,一一签名。

        书店老板听闻武松来了,连忙出来行礼:

        “某是书肆主人李庸,武省元大驾,蓬荜生辉。”

        “李朝奉客气了。”

        朝奉本来是一种官名,后来逐渐用于富豪、店主的尊称。

        称呼李朝奉=称呼李老板。

        “武省元里面请。”

        李庸带路,武松进入书店后院。

        李庸是个商人,但因为卖书,而且是汴梁最大的书商,时常与文人墨客往来。

        所以后院做得十分雅致,墙上挂着书画,架子上摆着书籍。

        坐下后,仆人奉茶。

        两人对坐,李庸说道:

        “武省元的《传习录》别出一格,格物致知之说已经风靡士林,都说武省元是当代大儒。”

        “那些个不认得武省元的,还以为武省元已经年过花甲。”

        武松笑道:“学问须时间磨砺,也须天赋。”

        “我有些许天赋而已,所以醒悟早些。”

        李庸敬佩道:“武省元谦虚了,不到20的年纪,便能有此参悟,已是一代大儒!”

        客套完毕,武松直接说此行目的。

        “李朝奉是汴京最大的书商,我有一本新书,想卖与你。”

        李庸听闻,喜从天降,起身拜道:

        “武省元不弃,小可先行谢过。”

        武松现在是最热门的人,他的书只要刊印,一定大卖。

        《传习录》虽然让他首发,但版权费归国子监,他赚的不多。

        这也是武松不爽的原因,《传习录》卖得那么火,自己却没有赚到钱,一个铜板都没有赚到。

        所以,武松写完《三国演义》,自己找书商出版,收取版权费。

        “不知武省元有何大作?”

        李庸很期待,他以为武松又写了《传习录》那样的书。

        武松从布包里拿出厚厚一沓手稿,放在桌上。

        真的是厚厚一沓。

        三国演义60多万字,全部用毛笔手写,可以想象有多厚。

        见到手稿的一瞬间,李庸愣了一下,然后快速捧在膝盖上。

        封面写着《三国演义》。

        “噫?不是儒学吗?”

        李庸有些失望。

        武松是儒学大师,他想要阳明心学的书。

        “李朝奉且看看。”

        武松知道李庸想错了,只是淡淡一笑。

        李庸试着翻开第一页,写着: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开篇是一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李庸看完这首词,抬头问道:

        “我记得这首词是武省元所写吧?”

        武松有些好奇,问道:

        “李朝奉居然知道?”

        李庸呵呵笑道:“武省元太谦虚了,你的《临江仙》可是广为流传。”

        说罢,李庸继续往下看正文: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顺着书稿往下看,李庸渐渐入迷,不觉过了一个时辰。

        直到眼睛看得发酸,李庸才直起身子,惊叹道:

        “武省元真乃...真乃..真乃天生才华!”

        “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彩绝艳之作,从未有人写过这样的书。”

        “这书我要了,我要了,请武省元定要给我!”

        李庸激动得有些颤抖。

        身为大宋最大的书商,李庸一眼就知道什么书能大卖。

        这部《三国演义》写得极为精彩,不仅如此,这种写法也是独一无二的。

        可以想象,《三国演义》出版后,一定会有跟风的作品。

        什么《秦汉演义》《隋唐演义》...必定随之而来。

        他已经想好了,如果武松不写,那就让手下那些文人按照《三国演义》的体例写书。

        这次要赚翻了!

        “武省元...这书..您要多少银子?”

        李庸瞪大了眼睛。

        这本书太好了,他觉得武松会开出天价!

        “我不收稿费,我与你分成,卖出的书,你我二八分账,我八你二,如何?”

        李庸愣了一下,他想一笔买断。

        而且,二八分账,太亏了。

        “武省元,二八分账...我亏呀。”

        “三七分账,你若不答应,我自找别处刊印。”

        李庸紧紧攥着稿子,心里天人战斗。

        三七分账,大头被武松拿走了。

        可是,如果他不答应,武松必定找别人合作...

        进嘴的肥肉,自然不能跑了。

        李庸咬咬牙,说道:

        “好,三七分账!”

        “爽快!不打扰了。”

        武松笑呵呵起身离开。

        武松不担心李庸赖账,因为自己马上就是状元,以后权倾天下,李庸不敢赖账。

        武松回客店休息,马上就要殿试了。

        李庸捧着厚厚的手稿,找到手下刻印书籍的,交代马上开始刊印。

        手下看着厚厚一沓手稿,疑惑道:

        “东家,这...也太多了。”

        “莫要放屁,老子让你刊印,你便刊印,此书必将让我的书肆名扬天下!”

        李庸非常确定,《三国演义》必将爆火,他的书店将名扬天下!

        “对了,把我的名字,署名到第二。”

        “啊?这是...武省元的书吧。”

        “老子自然知道是武省元的书,把我的名字列在武省元后头!”

        虽然是书商老板,李庸也有一个名垂青史的梦。

        靠着这本书,只要署名,一定可以流芳后世。

        手下不敢忤逆,把李庸的名字列在武松之后。

        《三国演义》成了武松、李庸合著。

    相关推荐: 重回高中,我不当舔狗 新王伦新梁山 书籍1333077 陛下,你管这叫没落寒门? 嫡女风华:重生后虐爆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