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都市 >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 309.妥妥的黑科技
  • 309.妥妥的黑科技

    作品:《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第一片开荒的田是两百五十亩。

        其中有五十亩备选区,正常种菜。

        有两百亩支援区,种玉米。

        而原本的三十六亩核心区,已经全变成了大棚。

        春节前,李正用了一个礼拜,只是除草,干了不到一百亩。

        初十之后,有了无人机,仅仅用了六天,就把两百五十亩全收拾好了。

        开荒之后,两台植保无人机,只用了半天就把两百亩包衣玉米种都撒完了。

        两百亩呢,肯定不能用挖坑点玉米的方式种,就得直接撒,跟撒麦种一样。

        给罗庆财和几个小娃子累的啊。

        他们六个人搬种子,都没供上两台无人机用。

        效率太高。

        而且又快又好。

        骆爸和老罗叔都进田里看过,转了一圈无不竖起大拇指。

        种子撒的好啊,又密实又均匀。

        而且排水沟里掉落的很少。

        比人撒的强。

        五十亩备选区的菜地要根据农时慢慢收拾。

        两百亩的支援区玉米已经搞定。

        还剩下将近八百亩,按照现在这个效率,到四月份肯定能搞定。

        更何况,骆一航还准备了一个大家伙来帮忙。

        ——

        这天清晨,轰隆隆的巨响打破了平安沟的宁静。

        从村外小心翼翼开上来一辆巨大的平板卡车。

        车上驮着一个用红蓝塑料布盖着的大家伙,看外形应该是个车,而且是又宽又长的大车,两边都从卡车上凸出来了。

        却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

        而它的后面,还跟着一辆集装箱货车。

        全村人都跑出来看热闹。

        看着两辆大车缓缓的驶上台子。

        “这是航娃子又进大机器了?”

        可不就是大机器么。

        不但大,而且重。

        两辆大车把上台子的碎石路轧出两道深深的车辙。

        “这重嘞,再跑两趟这路又要压烂咯。”李正跟他边上的伙计说道。

        他俩正往台子上走呢,看见来车了远远的让到一边。

        “管路做撒,航老板考虑的事情,赶紧去看看,又弄来啥子咯。”边上伙计根本不在意路,拉着李正就往上跑。

        等他俩到台子上,就看见这边所有的人都来了。

        远远的围成一圈,瞪大着眼睛看着大车上已经掀开了塑料布。

        露出下面一辆大红色的,看上去特别科幻的拖拉机?

        这个是拖拉机吧,怎么看起来这么奇怪呢。

        它是扁的,感觉少了点东西。

        少了什么呢???

        “驾驶舱!”李正边上的伙计突然一声惊呼。

        李正也马上反应过来,这个样子特别科幻的大拖拉机,没有驾驶舱,没有坐人的地方。

        紧接着,众人齐齐发出惊叫。

        只见有个人,拿着遥控器,站在旁边。

        扳动几个按钮。

        那辆拖拉机发出轻微的“呲~呲~嗡~~~”的声音。

        然后缓缓的,自己从车上顺着坡板开了下来。

        这机器自己会动不惊奇,都有人拿着遥控器出来了嘛。

        惊奇的是,这么个大家伙,启动时候竟然没冒黑烟,也没突突突。

        还是李正带来的伙计,反应快,第一个辨认出来。

        “电动机!”然后小声嘀咕,“这大家伙用电动机,别是个样子货吧。”

        “可不是样子货。”骆一航不知道什么时候凑了过来,接了一句,“鸿鹄T300,足足400马力。”

        ——

        这东西就是杜教授给薅来的最后一件宝贝。

        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研发的第三代超级智能无人拖拉机——“鸿鹄”T300.

        就是骆一航在东北看过的,由四位院士领衔研发的智能农机。

        这已经是第三代了,前两代T50和T150,已经有三千台驰骋在广袤的内蒙平原上,耕作着五万亩农田,种植收获着苜蓿和藜麦。

        预计在三年内扩大到十万亩。

        而第三代“鸿鹄”T300,马力更进一步,从T150的两百匹马力提升到了四百匹。

        智能水平更是向上迈了一大步。

        整机长7.8米,宽5.1米,自重16吨。

        最高达400马力。

        支持快速换电。

        可以24小时作业,负荷作业每小时可达6公里。

        作业精准度可达分米级。

        能够在耕作过程中完成土壤、作物、农艺的数据采集。

        可以实现全程无人化“耕种管收”作业。

        搞来这个东西,是因为无人机只能做些辅助工作,自己干大活干不来的。

        骆一航这边人少地多,一千多亩,几十个人。

        累死也干不完啊。

        所以,得弄个能干活的大家伙。

        但是呢,无人机只能做小东西,大活干不来。

        还得弄个能干活的大家伙。

        搞来的时候可是费了好大的力气。

        杜教授不单单用上了面子果实,还用了大忽悠术。

        跟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说,“你们的业务重点一直在北方,南方广阔的市场就不考虑么?我们这里有测绘无人机绘制区域规划路线,有数据平台分析数据,还有有源相控阵雷达做定位和指引,再把你们的农机接进来,多好的试验场啊。”

        实际上那时候数据平台还没升级、无人机刚忽悠来,雷达更是才通过审核。

        除了一片待开荒的田,啥都没有啊。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是忽悠来了。

        据杜教授后来讲,机器到的当头,智能农机的负责人就给他打电话了,足足抱怨了一个多小时,跟个碎嘴婆娘似的。

        但还是那句话,来都来了,总不能再运回去吧。

        凑合干吧。

        还是之前的流程。

        两边系统对接,数据共享。

        测绘无人机先飞进田里采集数据。

        然后数据中心处理,规划好路线送到“鸿鹄”T300.

        这回拖拉机自己就知道哪里不能去,植保无人机画线的活都省了。

        只不过这机器是电的,进到田里一点动静都没有,也不冒烟,没有驾驶舱个头也矮。

        以至于远远的就看见田里的草啊、树啊,哗哗的倒下,怪渗人的。

        T300下田跑了一圈之后。

        自己回来换电池,同时采集到的数据已经发回去数据中心了。

        这机器在田里走了一圈,所过之处的土壤湿度、温度、pH值、营养成分(如氮、磷、钾等)、土壤结构和密度等信息全都收集回来了。

        甚至以平方米为单位,一块一块标注的明明白白。

        而且它处理过的地方,一道一道笔直笔直,边边角角溜平溜平。

        就连挨着田埂就一点点窄的地方都能收拾到。

        妥妥的黑科技啊!

    相关推荐: 这位明星过分热情! 还写什么歌,快进到不要笑挑战 咬春潮 玄门主播万人迷,赚够一亿就退休 火红年代:从钳工开始成科技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