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十三章 林瑶的困惑
作品:《阴纹师:我背靠十八层地狱》推荐阅读:
网游之剑刃舞者
暗影熊提伯斯的位面之旅
极道剑尊
六年后,我携四个幼崽炸翻前夫家
出狱后,我成了金牌男技师
都市古仙医
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
大明:开局摊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从特种兵开始的神级背包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
换源:
午夜时分的调查局总部几乎空无一人,只有走廊尽头的分析室里还亮着灯。林瑶独自坐在多屏工作站前,面前同时播放着四段不同角度的“镜屋任务”录像。她的眼睛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干涩发疼,但她无法停下来。
右手边的屏幕显示着红外热成像记录——在江淮触碰镜面的那一刻,一股明显的低温能量流从镜中涌出,顺着他的手臂蔓延,而他的体温不降反升,在热成像图中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
“这不合理。”林瑶喃喃自语,暂停了画面,放大江淮周围的能量分布。
根据热力学定律,能量应该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而不是相反。但数据清楚地显示,江淮的身体似乎在释放某种对抗性的能量,抵消了镜中传来的寒意。
左手边的屏幕播放着电磁场检测仪的记录。在灵体显现的瞬间,电磁读数急剧飙升,但波动模式与她熟悉的任何能量源都不相符——既不是电力设备的谐波,也不是自然界的电磁扰动,而是一种更为复杂、几乎像是具有某种...意识的波动模式。
林瑶调出音频分析软件,导入任务中录到的异常声音。经过降噪和频率分离,她捕捉到一段微弱但清晰的女性啜泣声,与苏婉生前照片的声纹模拟高度匹配。
“概率98.7%,”计算机冷冰冰地显示着分析结果,“声源与目标人物苏婉的模拟声纹高度一致。”
林瑶靠回椅背,揉了揉太阳穴。作为一名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探员,她一直相信世界遵循着可预测、可测量的物理定律。超自然现象,在她看来,不过是尚未被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但镜屋的数据挑战了这一信念。
她打开局内的加密数据库,输入自己的二级权限代码,搜索“灵魂本质”的相关研究。
屏幕上跳出了数百份文件,大部分标记着“未证实理论”或“受限访问”。她点开一份标题为《意识残留与量子全息理论》的论文,作者是局里的前任首席研究员阿尔伯特·怀特博士。
“如果意识不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而是宇宙的基本属性之一,”论文开篇就提出了这个激进的观点,“那么所谓的‘灵魂’或许可以理解为意识在物理载体死亡后的持续性存在...”
林瑶继续阅读,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理论模型,认为浓烈的情感经历会在时空中留下印记,就像全息照片的碎片,即使在源头消失后仍能保留部分信息。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通常是浓烈情感创伤或突然死亡——这些意识碎片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组织和反应能力,形成我们称之为‘灵体’的现象。”
她想起镜屋中的苏婉,那种清晰的绝望和母爱,绝不仅仅是无意识的能量残留。
下一份文件更让她不安——《跨维度实体与人类意识互动案例研究》。这份文件记录了多个案例,显示某些所谓的“灵体”可能根本不是人类意识的残留,而是来自其他维度或平行现实的实体,它们利用人类的认知模式进行交流和显现。
“人类的大脑可能是一种多维接收器,而非意识的产生者,”文件中写道,“死亡或许只是关闭了这种接收能力,而意识本身继续存在于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维度中。”
林瑶感到一阵眩晕。如果这些理论有哪怕一部分是正确的,那么她对现实的基本理解都将被颠覆。
她点开一个视频文件,标记为“1978年斯坦福大学超心理学实验记录”。画面中,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同意在临终时参与意识转移实验。在他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放置在隔壁房间的精密仪器记录到了一个明显的能量波动,同时,预先准备的多种传感器中有三台检测到了类似人类意识活动的信号模式。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台设备记录下了一段模糊的语音:“我...仍然存在。”
林瑶暂停视频,感到脊背发凉。这不是民间传说或迷信,而是严格控制的科学实验记录。
她继续浏览,发现调查局内部对超自然现象的分类远比她想象的复杂。除了常见的地缚灵、骚灵现象外,还有“维度穿越者”、“集体意识投影”、“时间残留现象”等更为复杂的分类。
一份题为《意识的多重状态研究》的文件详细描述了不同文化中对灵魂的理解,从古埃及的“卡”和“巴”,到佛教的“中阴身”,再到现代超心理学中的“生物等离子体理论”,惊人的相似点暗示这些概念可能基于某种共同的真实体验。
林瑶回想起自己加入调查局的初衷——她曾认为超自然现象不过是未知的自然现象,终将被科学解释。但现在她开始怀疑,也许科学本身的框架需要扩展,以容纳这些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
凌晨三点,她打开了一个标记为“最高机密——仅限四级以上权限”的文件夹,尝试访问时系统发出警告,但她利用键盘之前教她的一个小技巧,绕过了部分限制,看到了文件列表。
其中一个标题引起了她的注意:《通灵者神经认知研究初步报告》。
文件摘要显示,调查局曾对多名自称有通灵能力的人进行过脑部扫描和研究,发现他们的大脑结构与普通人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颞叶和顶叶交界处,通灵者的神经连接密度比普通人高出47%,这一区域被认为与自我意识、时空感知有关。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这些通灵者声称与灵体交流时,fMRI扫描显示他们的大脑活动模式既不同于普通的感官处理,也不同于想象或幻觉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尚未被科学界正式识别的神经活动模式。
“这表明通灵能力可能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能力,而非精神病理现象,”报告中总结道,“但使用这种能力会对使用者造成显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林瑶想起江淮每次使用能力后的疲惫状态,以及他提到的那种情感残留。这一切突然有了科学解释——或者说,至少是朝着科学解释迈出的一步。
她关闭了受限文件,清除了访问记录,然后再次打开镜屋任务的视频。这一次,她不再仅仅关注数据,而是仔细观察江淮与灵体互动时的细微表现。
他的呼吸模式变化,瞳孔的扩张与收缩,肌肉的微小颤动...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种真实的、生理层面的互动过程,而非表演或自我暗示。
凌晨四点,林瑶终于关掉了所有屏幕,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她的世界观正在经历一场地震般的重构。灵魂可能真实存在,意识可能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人类可能只是多维现实中的一小部分...
她拿出个人通讯器,犹豫了片刻,然后给江淮发了一条信息:
“我知道现在很晚,但如果你还醒着,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你与灵体互动时,你感知到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是一种能量形式?信息集合?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存在状态?”
发送后,她没指望立即得到回复。但出乎意料的是,几分钟后,通讯器就亮了起来。
“更好的方式是面对面讨论。如果你不介意来屋顶花园,我在那里。”
林瑶愣了一下,然后收拾好东西,离开了分析室。
调查局总部的屋顶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型花园,夜晚的空气中弥漫着某种不知名花朵的香气。江淮坐在一张长椅上,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茶。
“我以为你可能需要这个,”他递给她一杯,“助眠的草本茶。”
林瑶接过茶杯,在他旁边坐下:“你怎么知道我还醒着?”
“当你开始质疑自己认知的基础时,睡眠往往变得困难。”江淮轻声说,目光望向远处的城市灯火,“我经历过那个阶段。”
林瑶抿了一口茶,温热的茶汤舒缓了她的紧张:“那么,答案是什么?灵魂是什么?”
江淮沉默了一会儿,仿佛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想象你正在看一部电影。你所看到的角色、情节、情感,都不过是投射在屏幕上的光影,是吗?”
“是的。”
“但如果屏幕损坏或关闭,电影就不存在了吗?”
林瑶思考着这个比喻:“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物质世界就像那个屏幕,而灵魂是...电影本身?”
“更准确地说,意识是电影,大脑是放映机,而物质世界是屏幕。”江淮转向她,“当放映机损坏,电影并不会消失,只是无法再投射到屏幕上。”
“那么灵体呢?”
“有时候,某些电影如此强烈,以至于它们在屏幕上留下了痕迹,即使放映机已经停止工作,你仍然能看到它们的影子。”江淮喝了一口茶,“而极少数人——比如我——似乎能够直接感知到那些不再被投射的电影,甚至与它们互动。”
林瑶消化着这个比喻:“所以当你与灵体交流时,你实际上是在与...意识本身互动,而不是它的物质载体?”
江淮点点头:“可以这么理解。但问题在于,当我不再只是观看屏幕,而是直接接触电影时,我也会被电影所影响。那些情感、记忆、痛苦...它们会留下印记。”
“就像镜屋的苏婉。”
“是的。”江淮的眼神变得遥远,“她的绝望,她对孩子的爱,那种被禁锢的感觉...这些情感在我与她连接时变得如同我自己的情感。即使连接断开,残留仍然存在。”
林瑶想起研究报告中提到的通灵者神经差异和心理负担:“这种能力...对你有什么长期影响?”
江淮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每接触一个灵魂,我就失去一点点自己。但同时,我也获得了一点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成为了所有我曾帮助过的灵魂的集合体。”
两人陷入了沉默,只有远处城市的微弱噪音和夜风拂过植物的声音。
“你相信有 afterlife 吗?”林瑶最终问道,“死后的世界?”
江淮的目光变得深邃:“我相信有‘某种东西’存在于我们所知的死亡之外。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接触过的灵体,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就像在机场转机的旅客,既未完全离开,也未真正到达。”
他停顿了一下:“但偶尔,我会遇到一些不同的存在——它们更加完整,更加清醒,仿佛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只是回来传递信息或完成未了之事。那些存在给了我希望。”
林瑶低头看着手中的茶杯,热气已经消散了许多:“这一切...与科学如何共存?我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一切都是物质和能量,遵循物理定律。”
“也许我们只是尚未发现所有的定律。”江淮轻声说,“一百年前,量子纠缠会被视为魔术;二百年前,细菌理论被嘲笑。科学不是不变的真理集合,而是不断扩展的理解过程。”
东方天空开始泛白,黎明的第一缕光线划过城市的天际线。
“我该回去了,”江淮站起身,“上午还有任务简报。”
林瑶也站起来:“谢谢你分享这些,江淮。我...我需要时间重新思考很多事情。”
江淮点点头:“怀疑是健康的,林瑶。真正危险的是一成不变的固定认知。”
他离开后,林瑶独自站在屋顶花园,看着太阳缓缓升起。她的世界观已经被打破,但奇怪的是,她并不感到恐惧或失落,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感。
现实可能比她想象的更加神秘、复杂,但也更加奇妙。
回到办公室,她打开了新的文档,开始撰写一份个人备忘录:
“如果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而非大脑的副产品;
如果死亡只是意识状态的转变,而非终结;
如果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只是我们尚未理解的‘自然’现象;
那么我们的使命不应是简单地‘驱逐’或‘消除’这些现象,而是理解它们,与它们共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
她保存了文档,加密后存放在个人文件夹中。
这一天,林瑶的工作方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当她查看数据时,不再仅仅寻找物理解释,也开始考虑意识层面的可能;当她准备装备时,不再只选择最强力的驱逐工具,也会带上沟通和安抚所需的设备。
科学和灵魂,在她看来,不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理解同一现实的不同语言。
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学会流利地使用这两种语言。
右手边的屏幕显示着红外热成像记录——在江淮触碰镜面的那一刻,一股明显的低温能量流从镜中涌出,顺着他的手臂蔓延,而他的体温不降反升,在热成像图中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
“这不合理。”林瑶喃喃自语,暂停了画面,放大江淮周围的能量分布。
根据热力学定律,能量应该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而不是相反。但数据清楚地显示,江淮的身体似乎在释放某种对抗性的能量,抵消了镜中传来的寒意。
左手边的屏幕播放着电磁场检测仪的记录。在灵体显现的瞬间,电磁读数急剧飙升,但波动模式与她熟悉的任何能量源都不相符——既不是电力设备的谐波,也不是自然界的电磁扰动,而是一种更为复杂、几乎像是具有某种...意识的波动模式。
林瑶调出音频分析软件,导入任务中录到的异常声音。经过降噪和频率分离,她捕捉到一段微弱但清晰的女性啜泣声,与苏婉生前照片的声纹模拟高度匹配。
“概率98.7%,”计算机冷冰冰地显示着分析结果,“声源与目标人物苏婉的模拟声纹高度一致。”
林瑶靠回椅背,揉了揉太阳穴。作为一名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探员,她一直相信世界遵循着可预测、可测量的物理定律。超自然现象,在她看来,不过是尚未被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但镜屋的数据挑战了这一信念。
她打开局内的加密数据库,输入自己的二级权限代码,搜索“灵魂本质”的相关研究。
屏幕上跳出了数百份文件,大部分标记着“未证实理论”或“受限访问”。她点开一份标题为《意识残留与量子全息理论》的论文,作者是局里的前任首席研究员阿尔伯特·怀特博士。
“如果意识不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而是宇宙的基本属性之一,”论文开篇就提出了这个激进的观点,“那么所谓的‘灵魂’或许可以理解为意识在物理载体死亡后的持续性存在...”
林瑶继续阅读,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理论模型,认为浓烈的情感经历会在时空中留下印记,就像全息照片的碎片,即使在源头消失后仍能保留部分信息。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通常是浓烈情感创伤或突然死亡——这些意识碎片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组织和反应能力,形成我们称之为‘灵体’的现象。”
她想起镜屋中的苏婉,那种清晰的绝望和母爱,绝不仅仅是无意识的能量残留。
下一份文件更让她不安——《跨维度实体与人类意识互动案例研究》。这份文件记录了多个案例,显示某些所谓的“灵体”可能根本不是人类意识的残留,而是来自其他维度或平行现实的实体,它们利用人类的认知模式进行交流和显现。
“人类的大脑可能是一种多维接收器,而非意识的产生者,”文件中写道,“死亡或许只是关闭了这种接收能力,而意识本身继续存在于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维度中。”
林瑶感到一阵眩晕。如果这些理论有哪怕一部分是正确的,那么她对现实的基本理解都将被颠覆。
她点开一个视频文件,标记为“1978年斯坦福大学超心理学实验记录”。画面中,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同意在临终时参与意识转移实验。在他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放置在隔壁房间的精密仪器记录到了一个明显的能量波动,同时,预先准备的多种传感器中有三台检测到了类似人类意识活动的信号模式。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台设备记录下了一段模糊的语音:“我...仍然存在。”
林瑶暂停视频,感到脊背发凉。这不是民间传说或迷信,而是严格控制的科学实验记录。
她继续浏览,发现调查局内部对超自然现象的分类远比她想象的复杂。除了常见的地缚灵、骚灵现象外,还有“维度穿越者”、“集体意识投影”、“时间残留现象”等更为复杂的分类。
一份题为《意识的多重状态研究》的文件详细描述了不同文化中对灵魂的理解,从古埃及的“卡”和“巴”,到佛教的“中阴身”,再到现代超心理学中的“生物等离子体理论”,惊人的相似点暗示这些概念可能基于某种共同的真实体验。
林瑶回想起自己加入调查局的初衷——她曾认为超自然现象不过是未知的自然现象,终将被科学解释。但现在她开始怀疑,也许科学本身的框架需要扩展,以容纳这些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
凌晨三点,她打开了一个标记为“最高机密——仅限四级以上权限”的文件夹,尝试访问时系统发出警告,但她利用键盘之前教她的一个小技巧,绕过了部分限制,看到了文件列表。
其中一个标题引起了她的注意:《通灵者神经认知研究初步报告》。
文件摘要显示,调查局曾对多名自称有通灵能力的人进行过脑部扫描和研究,发现他们的大脑结构与普通人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颞叶和顶叶交界处,通灵者的神经连接密度比普通人高出47%,这一区域被认为与自我意识、时空感知有关。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这些通灵者声称与灵体交流时,fMRI扫描显示他们的大脑活动模式既不同于普通的感官处理,也不同于想象或幻觉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尚未被科学界正式识别的神经活动模式。
“这表明通灵能力可能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能力,而非精神病理现象,”报告中总结道,“但使用这种能力会对使用者造成显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林瑶想起江淮每次使用能力后的疲惫状态,以及他提到的那种情感残留。这一切突然有了科学解释——或者说,至少是朝着科学解释迈出的一步。
她关闭了受限文件,清除了访问记录,然后再次打开镜屋任务的视频。这一次,她不再仅仅关注数据,而是仔细观察江淮与灵体互动时的细微表现。
他的呼吸模式变化,瞳孔的扩张与收缩,肌肉的微小颤动...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种真实的、生理层面的互动过程,而非表演或自我暗示。
凌晨四点,林瑶终于关掉了所有屏幕,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她的世界观正在经历一场地震般的重构。灵魂可能真实存在,意识可能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人类可能只是多维现实中的一小部分...
她拿出个人通讯器,犹豫了片刻,然后给江淮发了一条信息:
“我知道现在很晚,但如果你还醒着,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你与灵体互动时,你感知到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是一种能量形式?信息集合?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存在状态?”
发送后,她没指望立即得到回复。但出乎意料的是,几分钟后,通讯器就亮了起来。
“更好的方式是面对面讨论。如果你不介意来屋顶花园,我在那里。”
林瑶愣了一下,然后收拾好东西,离开了分析室。
调查局总部的屋顶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型花园,夜晚的空气中弥漫着某种不知名花朵的香气。江淮坐在一张长椅上,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茶。
“我以为你可能需要这个,”他递给她一杯,“助眠的草本茶。”
林瑶接过茶杯,在他旁边坐下:“你怎么知道我还醒着?”
“当你开始质疑自己认知的基础时,睡眠往往变得困难。”江淮轻声说,目光望向远处的城市灯火,“我经历过那个阶段。”
林瑶抿了一口茶,温热的茶汤舒缓了她的紧张:“那么,答案是什么?灵魂是什么?”
江淮沉默了一会儿,仿佛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想象你正在看一部电影。你所看到的角色、情节、情感,都不过是投射在屏幕上的光影,是吗?”
“是的。”
“但如果屏幕损坏或关闭,电影就不存在了吗?”
林瑶思考着这个比喻:“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物质世界就像那个屏幕,而灵魂是...电影本身?”
“更准确地说,意识是电影,大脑是放映机,而物质世界是屏幕。”江淮转向她,“当放映机损坏,电影并不会消失,只是无法再投射到屏幕上。”
“那么灵体呢?”
“有时候,某些电影如此强烈,以至于它们在屏幕上留下了痕迹,即使放映机已经停止工作,你仍然能看到它们的影子。”江淮喝了一口茶,“而极少数人——比如我——似乎能够直接感知到那些不再被投射的电影,甚至与它们互动。”
林瑶消化着这个比喻:“所以当你与灵体交流时,你实际上是在与...意识本身互动,而不是它的物质载体?”
江淮点点头:“可以这么理解。但问题在于,当我不再只是观看屏幕,而是直接接触电影时,我也会被电影所影响。那些情感、记忆、痛苦...它们会留下印记。”
“就像镜屋的苏婉。”
“是的。”江淮的眼神变得遥远,“她的绝望,她对孩子的爱,那种被禁锢的感觉...这些情感在我与她连接时变得如同我自己的情感。即使连接断开,残留仍然存在。”
林瑶想起研究报告中提到的通灵者神经差异和心理负担:“这种能力...对你有什么长期影响?”
江淮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每接触一个灵魂,我就失去一点点自己。但同时,我也获得了一点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成为了所有我曾帮助过的灵魂的集合体。”
两人陷入了沉默,只有远处城市的微弱噪音和夜风拂过植物的声音。
“你相信有 afterlife 吗?”林瑶最终问道,“死后的世界?”
江淮的目光变得深邃:“我相信有‘某种东西’存在于我们所知的死亡之外。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接触过的灵体,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就像在机场转机的旅客,既未完全离开,也未真正到达。”
他停顿了一下:“但偶尔,我会遇到一些不同的存在——它们更加完整,更加清醒,仿佛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只是回来传递信息或完成未了之事。那些存在给了我希望。”
林瑶低头看着手中的茶杯,热气已经消散了许多:“这一切...与科学如何共存?我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一切都是物质和能量,遵循物理定律。”
“也许我们只是尚未发现所有的定律。”江淮轻声说,“一百年前,量子纠缠会被视为魔术;二百年前,细菌理论被嘲笑。科学不是不变的真理集合,而是不断扩展的理解过程。”
东方天空开始泛白,黎明的第一缕光线划过城市的天际线。
“我该回去了,”江淮站起身,“上午还有任务简报。”
林瑶也站起来:“谢谢你分享这些,江淮。我...我需要时间重新思考很多事情。”
江淮点点头:“怀疑是健康的,林瑶。真正危险的是一成不变的固定认知。”
他离开后,林瑶独自站在屋顶花园,看着太阳缓缓升起。她的世界观已经被打破,但奇怪的是,她并不感到恐惧或失落,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感。
现实可能比她想象的更加神秘、复杂,但也更加奇妙。
回到办公室,她打开了新的文档,开始撰写一份个人备忘录:
“如果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而非大脑的副产品;
如果死亡只是意识状态的转变,而非终结;
如果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只是我们尚未理解的‘自然’现象;
那么我们的使命不应是简单地‘驱逐’或‘消除’这些现象,而是理解它们,与它们共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
她保存了文档,加密后存放在个人文件夹中。
这一天,林瑶的工作方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当她查看数据时,不再仅仅寻找物理解释,也开始考虑意识层面的可能;当她准备装备时,不再只选择最强力的驱逐工具,也会带上沟通和安抚所需的设备。
科学和灵魂,在她看来,不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理解同一现实的不同语言。
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学会流利地使用这两种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