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0103章洋行初涉,归舟起澜
作品:《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推荐阅读:
                                                            年代1979:带着老婆孩子吃肉
                                        参加前女友婚礼,现场逮捕新郎官
                                        师娘,我真不想下山啊!
                                        被逐出宗门后,师尊师姐后悔终生
                                        重生1983:从夺回家产开始
                                        八岁瞎眼圣孙,开局爬出大明皇陵
                                        大隋:失忆十年,杨广杀翻全世界
                                        穿越成黄毛的我决心远离女主
                                        入职川航,从拯救大国机长开始
                                        离婚后,被退婚的美女总裁找上门
                                    
                
                    换源:
                    
                        
                            
                                
                            
                        
                    
                    
                
                
                    
                                            第一幕 亭子间的新晨
民国十四年的这个清晨,阳光似乎格外眷顾这间位于法租界边缘的亭子间。
莫莹莹站在唯一的穿衣镜前——那是林婉贞用省下的钱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镜面有些模糊,但足以映出人影。她身上是一件半新的阴丹士林蓝布旗袍,洗得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没有一丝褶皱。这是母亲连夜为她改好的,将原本过于学生气的款式收紧了腰身,显得更为利落。长发编成一根简单的辫子垂在脑后,额前光洁,露出一张清丽绝俗的脸。未施粉黛,却眉目如画,尤其那双沉静的眼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更多的是破土而出的决心。
“很好。”林婉贞倚在床头,仔细端详着女儿,眼中是掩饰不住的欣慰与一丝隐忧,“记住娘的话,少说,多看,多学。洋行里人事复杂,凡事留个心眼。”
“妈,您放心,我都记下了。”莹莹转身,握住母亲微凉的手,“您按时吃药,好好休息,我晚上回来给您带城隍庙的梨膏糖。”
林婉贞笑着点点头,催促道:“快去吧,第一天,莫要迟了。”
莹莹提起一个同样半旧的布制手提袋,里面装着母亲为她准备的笔墨和一個干粮馍馍。她最后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深吸一口气,推开房门,走进了弄堂里初升的朝阳中。
第二幕 汇丰洋行的“远亲”
汇丰洋行(注:此处为虚构洋行名)位于外滩附近的一栋三层西式建筑内,门面气派,玻璃橱窗擦得锃亮,里面陈列着最新的留声机和洋缎布料。进出的人大多衣着光鲜,步履匆匆。
莫莹莹在门口略站了站,定了定神,才迈步走了进去。大堂宽敞明亮,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雪茄烟和印刷品的混合气味。穿着灰色制服的信差抱着文件小跑穿梭,几个西装革履的职员正用英文交谈,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她走到询问处,一位穿着考究旗袍、抹着口红的年轻小姐抬起眼皮打量了她一下,眼神带着审视。
“你好,我找刘经理。我是……来报到的书记员,姓莫。”莹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那小姐似乎得到了吩咐,脸上的表情缓和了些,但依旧带着几分疏离:“哦,莫小姐是吧?刘经理吩咐过了,你跟我来。”
她领着莹莹穿过忙碌的办公区,不少职员投来好奇的目光。莹莹能感觉到那些目光在她洗得发白的旗袍和旧手提袋上停留。她微微挺直脊背,目不斜视地跟着。
刘经理是个四十岁左右、身材微胖的中年人,戴着金丝边眼镜,看起来颇为精明。他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接待了莹莹。
“莫小姐,坐。”刘经理态度还算客气,但公事公办,“福伯都跟我交代过了。我们洋行主要做进出口贸易,文书工作繁杂。你初来,就先在总务股帮忙,整理文件、登记往来信函、帮着抄写合同草案。薪水按月结算,试用期三个月,做得好了自然留下。”
“谢谢刘经理,我会用心学的。”莹莹恭敬地回答。
刘经理点点头,叫来一个姓王的女职员,约莫三十岁年纪,面容严肃,眼神犀利:“王姐,这是新来的莫莹莹,你带带她,总务股那边杂事多,你给她安排一下。”
王姐上下扫了莹莹一眼,淡淡地“嗯”了一声,对莹莹道:“跟我来吧。”
总务股在大办公室的一个角落,堆满了卷宗和文件。王姐指着一个靠墙的旧桌子:“那是你的位置。这些是上个月未归档的信函,你先按日期和来源公司分类整理好,登记在册。字要写工整,不能出错。”她丢给莹莹一本厚厚的登记簿和一堆散乱的信件,语气不容置疑。
“是,王姐。”莹莹没有多言,立刻坐下开始工作。
她知道,这是对她的第一重考验。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件,辨认着各种中外文落款和日期,然后用娟秀工整的小楷在登记簿上逐一记录。周围是嘈杂的打字机声、算盘声和同事们的低声交谈,偶尔夹杂着几句英文或沪语。她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忽略那些若有若无投向她的探究目光。
第三幕 太湖边的“新学”启蒙
江南水乡的清晨,总是从湖面的薄雾和渔船的引擎声中开始。
阿贝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因为救了一个陌生学生而发生太大改变,她依旧跟着莫老憨出船打渔。但有些东西,确实不一样了。
大学生陈望舒在莫家休养了两日,伤势已无大碍。他感激莫家的救命之恩,更对活泼灵动、对知识充满渴望的阿贝印象深刻。这日傍晚,夕阳西下,阿贝坐在自家门前的矮凳上,手里拿着树枝,在沙地上比划着陈望舒教她的几个简单的汉字。
“莫、贝、水、鱼……”她念得很认真,眉头微微蹙起。
陈望舒坐在一旁,看着她专注的侧脸,笑道:“阿贝姑娘很聪明,学得很快。”
阿贝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陈先生,你们在大学里,也学写字吗?”
“学,但不止是写字。”陈望舒耐心解释,“我们学历史,知道我们国家从前多么强盛,后来又为何积弱;学地理,知道中国有多大,世界又有多大;学格物(物理)、化学,知道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上,电话为什么能传声……”
阿贝听得入了神,手中的树枝无意识地在沙地上划着。陈望舒描述的那个世界,遥远而广阔,是她蜷缩在太湖一隅从未想象过的。她摸了摸脖颈上的玉佩,第一次对“外面”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向往。
“陈先生,你说……像我这样的渔家女,也能去城里,学这些吗?”她忍不住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憧憬和怯意。
陈望舒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心中触动,认真地点点头:“当然可以!现在很多地方都兴办女学,提倡男女平等。阿贝姑娘你如此聪慧,若有心向学,未必没有机会。”
他的话,像一颗种子,悄然落入了阿贝的心田。
第四幕 “海晏号”的归客
吴淞口,江风猎猎。
巨大的“海晏号”邮轮拉响汽笛,缓缓驶入港口。甲板上挤满了归心似箭的旅客。 among them, a tall young man stood out.
齐啸云身着剪裁合体的浅灰色西装,外面罩着呢料长风衣,身形挺拔,气质卓然。他扶着栏杆,望着越来越近的、熟悉又陌生的上海滩,眼神复杂。五年的英伦求学,让他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与锐气。欧洲的见闻,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让他对积弱的祖国有了更深的忧虑和更强的责任感。
“啸云,看!上海!我们回来了!”他身边一个同样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的年轻男子兴奋地喊道,这是他在英国的同学兼好友,家里做纺织生意的孙景明。
齐啸云微微一笑,目光掠过外滩那些高耸的银行大楼和海关钟楼,最终落在江面上密密麻麻的舢板和远处灰蒙蒙的城区。这里是他生长于斯的地方,有他的家族,他的责任,还有……记忆中那个模糊而柔弱的身影。
“是啊,回来了。”他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船缓缓靠岸。码头上人头攒动,接船的人挥舞着帽子手帕。齐家的汽车早已等候多时,福伯亲自带着两个下人等在出口。
“少爷!孙少爷!”福伯看到齐啸云,激动地迎了上去。
“福伯,辛苦您了。”齐啸云与福伯握了握手,笑容温煦。
“不辛苦,不辛苦!老爷和太太都在家等着呢!快上车吧!”
坐进黑色的福特轿车里,齐啸云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问道:“福伯,家里一切都好?”
“都好,都好!老爷身体硬朗,太太就是念叨您。”福伯笑着回答,迟疑了一下,又道,“少爷,您还记得……莫家的莹莹小姐吗?”
齐啸云的心猛地一跳,脸上却不动声色:“记得。她……和莫伯母,现在怎么样了?”他离国前,曾隐约知道齐家一直在暗中接济她们。
福伯压低了些声音:“林夫人身体不太好,前些日子,老爷安排她们搬到了沪西的一处亭子间。莹莹小姐……今天刚去咱们家的汇丰洋行做事了。”
齐啸云沉默了片刻,目光望向窗外。那个记忆中总是安静跟在林伯母身后、眼神怯生生的小女孩,如今也要为了生计奔波了吗?他想起小时候那个雨夜,在破败的屋檐下,他对她说过的话:“别怕,我会像保护妹妹一样护着你的。”
“去洋行……也好。”他淡淡地说了一句,不再多问,心中却已有了计较。
第五幕 洋行里的暗流与归客的到访
汇丰洋行里,莫莹莹已经埋头工作了一整天。她将堆积如山的信函整理得井井有条,登记簿上字迹工整清晰,甚至还将几封因地址不明而滞留的信件根据内容推测出了可能的投递处。
王姐表面上没说什么,但下午让她帮忙核对一份英文货单时,语气缓和了不少。莹莹的英文是母亲林婉贞教的底子,虽然生疏,但靠着字典和极强的记忆力,竟也将货单上的品名、数量核对得八九不离十。
下班铃声响起时,莹莹才觉得脖颈酸痛,手腕发麻。但她心里是充实的。她用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初步赢得了在这个陌生环境里的一席之地。
她随着人流走出洋行大门,夕阳的余晖给外滩的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她轻轻吐出一口气,正准备往电车站走,却听到一个略带迟疑的、低沉的男声在身后响起:
“莹莹?”
莫莹莹身形一顿,这个称呼……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叫过她了。她缓缓转身。
只见不远处,停着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车旁站着一位身着灰色西装、身形挺拔的年轻男子。夕阳在他身后勾勒出耀眼的光边,他的面容有些逆光看不太清,但那熟悉又陌生的轮廓,以及那双正凝视着她的、带着惊讶与探寻的深邃眼眸,让她瞬间认了出来。
是齐啸云。他回来了。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静止。车水马龙的喧嚣远去,周围的人群成为模糊的背景。莹莹看着眼前这个褪去了少年稚气、变得成熟稳重的男子,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反应。是该叫他“齐少爷”?还是像小时候那样……
齐啸云看着她,眼前的少女与记忆中那个瘦弱小女孩的形象缓缓重叠,又迅速分离。她长大了,出落得清雅动人,但眉宇间那份沉静与坚韧,却与这浮华的沪上格格不入,也更让人……心生怜惜。
他走上前几步,在她面前站定,声音放缓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刚下班?我……正好路过。听说你和伯母搬了新家,一切都还好吗?”
莫莹莹回过神来,微微垂下眼睑,敛去眸中一瞬间的复杂情绪,再抬眼时,已恢复了平静,她屈膝行了一个旧式的礼,声音轻柔却疏离:“劳齐少爷挂心,我和母亲一切都好。谢谢齐家这些年的照拂。”
她的客气和疏远,让齐啸云心中微微一涩。他看着她低垂的睫毛和紧握着旧手提袋、微微发白的手指,知道这十年的磨难,早已在他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无形的鸿沟。
“不必多礼。”他顿了顿,“我刚回来,改日……再去拜访林伯母。”
“少爷事务繁忙,不敢劳烦。”莹莹轻声拒绝。
齐啸云看着她倔强而单薄的身影,还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点了点头:“那……路上小心。”
“谢少爷,告辞。”莫莹莹再次微微一礼,转身,汇入了下班的人流中,没有再回头。
齐啸云站在原地,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消失在暮色里,目光深沉。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那个需要他保护的“妹妹”,已经长大了,而且,似乎并不想再依赖任何人的保护。
第六幕 暗处的谋划
就在齐啸云归国的同一天,沪西另一处豪华的公馆内。
赵坤,如今已是沪上炙手可热的政商人物,正与日本三井洋行的代表松本饮酒密谈。
“赵桑,齐家那个小子,回来了。”松本操着生硬的中文,小眼睛里闪着精光。
赵坤晃动着杯中的红酒,冷笑一声:“齐墨轩那个老狐狸,把他儿子送去英国喝了几年洋墨水,现在回来,是想大展拳脚?哼,沪上这块蛋糕,早就重新分好了,容不得他齐家再来指手画脚。”
“齐家在航运和金融界根基很深,我们接下来的棉纱和军火生意,要想顺利通过海关和码头,难免会与他们有冲突。”松本说道。
赵坤眼中闪过一丝阴鸷:“冲突?那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了。齐墨轩念着旧情,一直暗中接济莫隆的妻女,这就是他的软肋!找个机会,从那个女人和那个丫头身上下手,我倒要看看,齐墨轩能忍到几时!”
他放下酒杯,脸上露出志在必得的狞笑:“这沪上,迟早是我赵坤,和大日本帝国的天下!”
夜色笼罩上海滩,华灯璀璨,歌舞升平。然而在这浮华之下,归国的学子,挣扎求生的孤女,远在江南的渔家妹,以及蛰伏在暗处的野心家,他们的命运之线,已然开始紧紧纠缠。一场关乎身世、恩怨、家国与情感的大幕,正伴随着黄浦江的潮声,缓缓拉开。
---
(第0103章 完)
            民国十四年的这个清晨,阳光似乎格外眷顾这间位于法租界边缘的亭子间。
莫莹莹站在唯一的穿衣镜前——那是林婉贞用省下的钱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镜面有些模糊,但足以映出人影。她身上是一件半新的阴丹士林蓝布旗袍,洗得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没有一丝褶皱。这是母亲连夜为她改好的,将原本过于学生气的款式收紧了腰身,显得更为利落。长发编成一根简单的辫子垂在脑后,额前光洁,露出一张清丽绝俗的脸。未施粉黛,却眉目如画,尤其那双沉静的眼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更多的是破土而出的决心。
“很好。”林婉贞倚在床头,仔细端详着女儿,眼中是掩饰不住的欣慰与一丝隐忧,“记住娘的话,少说,多看,多学。洋行里人事复杂,凡事留个心眼。”
“妈,您放心,我都记下了。”莹莹转身,握住母亲微凉的手,“您按时吃药,好好休息,我晚上回来给您带城隍庙的梨膏糖。”
林婉贞笑着点点头,催促道:“快去吧,第一天,莫要迟了。”
莹莹提起一个同样半旧的布制手提袋,里面装着母亲为她准备的笔墨和一個干粮馍馍。她最后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深吸一口气,推开房门,走进了弄堂里初升的朝阳中。
第二幕 汇丰洋行的“远亲”
汇丰洋行(注:此处为虚构洋行名)位于外滩附近的一栋三层西式建筑内,门面气派,玻璃橱窗擦得锃亮,里面陈列着最新的留声机和洋缎布料。进出的人大多衣着光鲜,步履匆匆。
莫莹莹在门口略站了站,定了定神,才迈步走了进去。大堂宽敞明亮,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雪茄烟和印刷品的混合气味。穿着灰色制服的信差抱着文件小跑穿梭,几个西装革履的职员正用英文交谈,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她走到询问处,一位穿着考究旗袍、抹着口红的年轻小姐抬起眼皮打量了她一下,眼神带着审视。
“你好,我找刘经理。我是……来报到的书记员,姓莫。”莹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那小姐似乎得到了吩咐,脸上的表情缓和了些,但依旧带着几分疏离:“哦,莫小姐是吧?刘经理吩咐过了,你跟我来。”
她领着莹莹穿过忙碌的办公区,不少职员投来好奇的目光。莹莹能感觉到那些目光在她洗得发白的旗袍和旧手提袋上停留。她微微挺直脊背,目不斜视地跟着。
刘经理是个四十岁左右、身材微胖的中年人,戴着金丝边眼镜,看起来颇为精明。他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接待了莹莹。
“莫小姐,坐。”刘经理态度还算客气,但公事公办,“福伯都跟我交代过了。我们洋行主要做进出口贸易,文书工作繁杂。你初来,就先在总务股帮忙,整理文件、登记往来信函、帮着抄写合同草案。薪水按月结算,试用期三个月,做得好了自然留下。”
“谢谢刘经理,我会用心学的。”莹莹恭敬地回答。
刘经理点点头,叫来一个姓王的女职员,约莫三十岁年纪,面容严肃,眼神犀利:“王姐,这是新来的莫莹莹,你带带她,总务股那边杂事多,你给她安排一下。”
王姐上下扫了莹莹一眼,淡淡地“嗯”了一声,对莹莹道:“跟我来吧。”
总务股在大办公室的一个角落,堆满了卷宗和文件。王姐指着一个靠墙的旧桌子:“那是你的位置。这些是上个月未归档的信函,你先按日期和来源公司分类整理好,登记在册。字要写工整,不能出错。”她丢给莹莹一本厚厚的登记簿和一堆散乱的信件,语气不容置疑。
“是,王姐。”莹莹没有多言,立刻坐下开始工作。
她知道,这是对她的第一重考验。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件,辨认着各种中外文落款和日期,然后用娟秀工整的小楷在登记簿上逐一记录。周围是嘈杂的打字机声、算盘声和同事们的低声交谈,偶尔夹杂着几句英文或沪语。她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忽略那些若有若无投向她的探究目光。
第三幕 太湖边的“新学”启蒙
江南水乡的清晨,总是从湖面的薄雾和渔船的引擎声中开始。
阿贝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因为救了一个陌生学生而发生太大改变,她依旧跟着莫老憨出船打渔。但有些东西,确实不一样了。
大学生陈望舒在莫家休养了两日,伤势已无大碍。他感激莫家的救命之恩,更对活泼灵动、对知识充满渴望的阿贝印象深刻。这日傍晚,夕阳西下,阿贝坐在自家门前的矮凳上,手里拿着树枝,在沙地上比划着陈望舒教她的几个简单的汉字。
“莫、贝、水、鱼……”她念得很认真,眉头微微蹙起。
陈望舒坐在一旁,看着她专注的侧脸,笑道:“阿贝姑娘很聪明,学得很快。”
阿贝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陈先生,你们在大学里,也学写字吗?”
“学,但不止是写字。”陈望舒耐心解释,“我们学历史,知道我们国家从前多么强盛,后来又为何积弱;学地理,知道中国有多大,世界又有多大;学格物(物理)、化学,知道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上,电话为什么能传声……”
阿贝听得入了神,手中的树枝无意识地在沙地上划着。陈望舒描述的那个世界,遥远而广阔,是她蜷缩在太湖一隅从未想象过的。她摸了摸脖颈上的玉佩,第一次对“外面”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向往。
“陈先生,你说……像我这样的渔家女,也能去城里,学这些吗?”她忍不住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憧憬和怯意。
陈望舒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心中触动,认真地点点头:“当然可以!现在很多地方都兴办女学,提倡男女平等。阿贝姑娘你如此聪慧,若有心向学,未必没有机会。”
他的话,像一颗种子,悄然落入了阿贝的心田。
第四幕 “海晏号”的归客
吴淞口,江风猎猎。
巨大的“海晏号”邮轮拉响汽笛,缓缓驶入港口。甲板上挤满了归心似箭的旅客。 among them, a tall young man stood out.
齐啸云身着剪裁合体的浅灰色西装,外面罩着呢料长风衣,身形挺拔,气质卓然。他扶着栏杆,望着越来越近的、熟悉又陌生的上海滩,眼神复杂。五年的英伦求学,让他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与锐气。欧洲的见闻,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让他对积弱的祖国有了更深的忧虑和更强的责任感。
“啸云,看!上海!我们回来了!”他身边一个同样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的年轻男子兴奋地喊道,这是他在英国的同学兼好友,家里做纺织生意的孙景明。
齐啸云微微一笑,目光掠过外滩那些高耸的银行大楼和海关钟楼,最终落在江面上密密麻麻的舢板和远处灰蒙蒙的城区。这里是他生长于斯的地方,有他的家族,他的责任,还有……记忆中那个模糊而柔弱的身影。
“是啊,回来了。”他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船缓缓靠岸。码头上人头攒动,接船的人挥舞着帽子手帕。齐家的汽车早已等候多时,福伯亲自带着两个下人等在出口。
“少爷!孙少爷!”福伯看到齐啸云,激动地迎了上去。
“福伯,辛苦您了。”齐啸云与福伯握了握手,笑容温煦。
“不辛苦,不辛苦!老爷和太太都在家等着呢!快上车吧!”
坐进黑色的福特轿车里,齐啸云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问道:“福伯,家里一切都好?”
“都好,都好!老爷身体硬朗,太太就是念叨您。”福伯笑着回答,迟疑了一下,又道,“少爷,您还记得……莫家的莹莹小姐吗?”
齐啸云的心猛地一跳,脸上却不动声色:“记得。她……和莫伯母,现在怎么样了?”他离国前,曾隐约知道齐家一直在暗中接济她们。
福伯压低了些声音:“林夫人身体不太好,前些日子,老爷安排她们搬到了沪西的一处亭子间。莹莹小姐……今天刚去咱们家的汇丰洋行做事了。”
齐啸云沉默了片刻,目光望向窗外。那个记忆中总是安静跟在林伯母身后、眼神怯生生的小女孩,如今也要为了生计奔波了吗?他想起小时候那个雨夜,在破败的屋檐下,他对她说过的话:“别怕,我会像保护妹妹一样护着你的。”
“去洋行……也好。”他淡淡地说了一句,不再多问,心中却已有了计较。
第五幕 洋行里的暗流与归客的到访
汇丰洋行里,莫莹莹已经埋头工作了一整天。她将堆积如山的信函整理得井井有条,登记簿上字迹工整清晰,甚至还将几封因地址不明而滞留的信件根据内容推测出了可能的投递处。
王姐表面上没说什么,但下午让她帮忙核对一份英文货单时,语气缓和了不少。莹莹的英文是母亲林婉贞教的底子,虽然生疏,但靠着字典和极强的记忆力,竟也将货单上的品名、数量核对得八九不离十。
下班铃声响起时,莹莹才觉得脖颈酸痛,手腕发麻。但她心里是充实的。她用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初步赢得了在这个陌生环境里的一席之地。
她随着人流走出洋行大门,夕阳的余晖给外滩的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她轻轻吐出一口气,正准备往电车站走,却听到一个略带迟疑的、低沉的男声在身后响起:
“莹莹?”
莫莹莹身形一顿,这个称呼……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叫过她了。她缓缓转身。
只见不远处,停着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车旁站着一位身着灰色西装、身形挺拔的年轻男子。夕阳在他身后勾勒出耀眼的光边,他的面容有些逆光看不太清,但那熟悉又陌生的轮廓,以及那双正凝视着她的、带着惊讶与探寻的深邃眼眸,让她瞬间认了出来。
是齐啸云。他回来了。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静止。车水马龙的喧嚣远去,周围的人群成为模糊的背景。莹莹看着眼前这个褪去了少年稚气、变得成熟稳重的男子,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反应。是该叫他“齐少爷”?还是像小时候那样……
齐啸云看着她,眼前的少女与记忆中那个瘦弱小女孩的形象缓缓重叠,又迅速分离。她长大了,出落得清雅动人,但眉宇间那份沉静与坚韧,却与这浮华的沪上格格不入,也更让人……心生怜惜。
他走上前几步,在她面前站定,声音放缓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刚下班?我……正好路过。听说你和伯母搬了新家,一切都还好吗?”
莫莹莹回过神来,微微垂下眼睑,敛去眸中一瞬间的复杂情绪,再抬眼时,已恢复了平静,她屈膝行了一个旧式的礼,声音轻柔却疏离:“劳齐少爷挂心,我和母亲一切都好。谢谢齐家这些年的照拂。”
她的客气和疏远,让齐啸云心中微微一涩。他看着她低垂的睫毛和紧握着旧手提袋、微微发白的手指,知道这十年的磨难,早已在他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无形的鸿沟。
“不必多礼。”他顿了顿,“我刚回来,改日……再去拜访林伯母。”
“少爷事务繁忙,不敢劳烦。”莹莹轻声拒绝。
齐啸云看着她倔强而单薄的身影,还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点了点头:“那……路上小心。”
“谢少爷,告辞。”莫莹莹再次微微一礼,转身,汇入了下班的人流中,没有再回头。
齐啸云站在原地,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消失在暮色里,目光深沉。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那个需要他保护的“妹妹”,已经长大了,而且,似乎并不想再依赖任何人的保护。
第六幕 暗处的谋划
就在齐啸云归国的同一天,沪西另一处豪华的公馆内。
赵坤,如今已是沪上炙手可热的政商人物,正与日本三井洋行的代表松本饮酒密谈。
“赵桑,齐家那个小子,回来了。”松本操着生硬的中文,小眼睛里闪着精光。
赵坤晃动着杯中的红酒,冷笑一声:“齐墨轩那个老狐狸,把他儿子送去英国喝了几年洋墨水,现在回来,是想大展拳脚?哼,沪上这块蛋糕,早就重新分好了,容不得他齐家再来指手画脚。”
“齐家在航运和金融界根基很深,我们接下来的棉纱和军火生意,要想顺利通过海关和码头,难免会与他们有冲突。”松本说道。
赵坤眼中闪过一丝阴鸷:“冲突?那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了。齐墨轩念着旧情,一直暗中接济莫隆的妻女,这就是他的软肋!找个机会,从那个女人和那个丫头身上下手,我倒要看看,齐墨轩能忍到几时!”
他放下酒杯,脸上露出志在必得的狞笑:“这沪上,迟早是我赵坤,和大日本帝国的天下!”
夜色笼罩上海滩,华灯璀璨,歌舞升平。然而在这浮华之下,归国的学子,挣扎求生的孤女,远在江南的渔家妹,以及蛰伏在暗处的野心家,他们的命运之线,已然开始紧紧纠缠。一场关乎身世、恩怨、家国与情感的大幕,正伴随着黄浦江的潮声,缓缓拉开。
---
(第0103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