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游戏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百七十章 赵策英:我,我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 第二百七十章 赵策英:我,我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作品:《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垂拱殿。

        烛火轻摇,檀香袅袅。

        文武大臣,垂手持笏,一一肃立。

        丹陛之上,长案横陈,赵策英一脸的严肃,沉声道:“朕,决定让大相公暂理国政!”

        “朕,要御驾亲征!”

        一声落定,仿若惊雷。

        文武大臣,或是恍然,或是一震,或是一惊.

        自上而下,潜藏的沉肃之气立刻消失得一干二净。

        文武大臣,暗自相视,议论起来。

        事实上,关于官家要御驾亲征的决定,并非是太过隐秘的消息。

        自从内阁议政,其余几位大学士就已经知晓了官家的决定。

        内阁大学士知晓消息,可能就会告知一些受其重视的三品大员。

        如此,一点一点的传开,起码三品紫袍以上的小圈子,或多或少都会知晓一点小道消息。

        当然,三品以上大员知晓的消息,不代表其他人也有机会知晓一二。

        并且,大臣知晓消息与官家宣判消息,终究是两回事。

        也因此,仅是须臾,大殿上下便已是鼎沸非常,不绝于耳。

        就在这时

        “不可,不可啊!”

        一声大呼,引得不少人注目过去。

        末尾,自有一人手持笏板,大步迈出。

        此人,却是假都察院副院长,齐衡!

        熙丰四年,乃是三年一度的大考之年,齐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擢拔,自从七品的谏院侍御史晋为从六品的侍御史知杂事。

        当然,区区从六品,肯定是没有参与岁计议政的资格。

        此次,齐衡参与岁计议政的资格,主要是源自于其暂领的“假都察院副主官”的职位,名义上为从六品御史,但实际上执行的是正四品的职责。

        齐衡大步迈步,三两步走到正中位置,执笏一礼,一脸的惊疑:“官家为一国之主,系天下之安危,江山社稷之根基,岂可亲持戈矛、御驾亲征?”

        “官家,万万不可啊!”齐衡一脸的肃然,重重道。

        “臣附议。”

        一人走出,五六十岁的样子,却是左都御史吴中复。

        这位是正二品的御史,御史一道走到了“路尽”的人物。

        吴中复一步迈出,沉声道:“陛下,入边亲征有三险,还望以慎为主。”

        “险之其一,边疆沙场,流矢无眼,即便是万乘之尊,亦是难防刺客、伏兵。”

        “险之其二,交趾小国,瘴气弥漫,恐折损龙体。”

        “险之其三,交趾蛮夷之辈,不通道德。若是交趾人知晓陛下御驾亲征,定会设局引诱,以期围歼王师。”

        “凡此三险,危难重重,万望陛下慎重。”

        相较于齐衡较为“断然”的劝谏之语,吴中复的劝谏无疑是“柔和”了不少。

        甚至,可能都有点象征性的走流程的嫌疑。

        主要在于,作为御史之首,官家意欲御驾亲征,吴中复肯定是得出声劝谏一二,但其本人的主观意愿未必就偏向于违逆官家。

        “臣也附议。”

        右都御史邓绾大步迈出,一脸的郑重:“官家之龙体,关乎江山社稷,天下万民,万不可轻动。”

        不可轻动!

        不少人注目于齐衡、吴中复、邓绾三人,暗自摇头。

        齐衡,还是太直了,也太嫩了!

        一样都是劝谏,吴中复、邓绾俨然都是更为“柔和”一些。

        既有劝谏之意,也并未将路真的堵死,尚有挽回余地。

        究其缘由,主要有二:

        一则,官家性子强势,不太好劝。

        凡事都讲究对症下药,劝谏也是同理。

        君王的性子不一样,劝谏方式自然也得不一样。

        吴中复、邓绾二人都是宦海为官几十年的老狐狸,最是擅长察言观色。

        官家性子强势,两人自是不太敢违逆圣意。

        二则,涉及官家御驾亲征,就算是真要劝谏,也轮不到御史台和谏院。

        这种涉及君王御驾亲征的大事情,就算是真要劝谏,其主力也注定是大相公和几位内阁大学士。

        御史嘛,老老实实的混点“参团率”就行。

        也唯有齐衡一样的“傻子”,才会半点不考虑触怒君王的后果。

        丹陛之上,赵策英淡淡向下望去。

        一连着三位御史劝谏,持反对态度,声势不小。

        但,赵皇帝根本半点不慌。

        一则,大相公是“理解”他的志同道合之人。

        二则,内阁已经达成了意见一致。

        就在江昭宣布皇帝要御驾亲征的那一段时日,几位内阁大学士都已相继入宫有过劝谏。

        其后,自然是劝谏无果。

        几位大学士都是“识时务”的人,自然是知晓官家的性子,也就没有过度劝谏。

        大相公支持,内阁达成一致意见,皇帝态度坚决!

        三者合一,谁能阻挠?

        谁敢阻挠?

        既是如此,赵皇帝自是稳若泰山,岿然不动。

        这就是实权君王,君相合力的底气!

        当然,纵观史书,也唯有如此,有望实现大一统!

        注视了两眼,赵策英不急不缓的说道:“遍观青史,也不乏御驾亲征的君王。”

        “且不说一扫六合的秦始皇,拓土安边的汉武帝、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就算是自太祖皇帝以来,御驾亲征也并不鲜见。”

        不少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古人心目中的秦始皇、汉武帝都较为偏向于“负面”,乃是实打实的昏君、暴君,不配居于千古一帝。

        但实际上,自从汉代的贾谊、司马迁以来,就已经有人认可了秦始皇的功绩,更有“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之说,将秦始皇与夏商周三代圣王并列。

        汉武帝也是一样的状况,都是偏向于“罪在当代,功盖千秋”的形象。

        特别是从唐代以来,“大一统”功绩的地位就已经偏向于独一档,关于秦始皇、汉武帝二人的主流声音就已经渐渐更替为了“开创之功”,不乏有人批判二者为暴君,但关于“大一统”奠基地位,基本上是普遍认同。

        暴君归暴君,千古一帝归千古一帝,两者并不矛盾!

        赵策英继续道:“自太祖皇帝立下基业以来,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就连真宗皇帝,也都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

        “自大相公变法革新以来,国力日益强盛,却有蛮夷挑衅不断,不服王化,朕欲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有何不可?”赵策英一拍木案,重重叱道。

        “不可啊!”

        齐衡一脸急切的辩驳道:“君王贵体,系江山社稷,应以坐镇中枢为主,岂能入边亲征?商王武丁征鬼方、汉高祖征匈奴,都有君王受困,天下动乱的先例。”

        “官家要大胜,让得力武将入边即可。至于鼓舞士气,何必非得亲征?”

        “哼!”

        丹陛之上,赵策英冷哼一声,叱道:“怎么不说说汉武帝、唐太宗呢?”

        “难道,朕就连效仿太宗文皇帝之决意,亦是不可吗?”

        “这——”

        齐衡一滞,就要辩驳。

        谁承想,赵策英却是大袖一挥,根本不给说话的机会:“朕意已决,百官就莫要劝阻!”

        “一月十一,三军誓师。”

        “朕,御驾亲征!”

        坚定的语气,果决的作风,自有莫大气魄。

        要问为什么?

        无它,若欲千古一帝,必得有开疆拓土之功绩。

        否则,未免有点“水”。

        赵策英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散朝——”

        尖锐的声音传开,齐衡持着笏板,长长叹息。

        内阁大学士不主动劝谏,其他人的一些反对声音实在是过于苍白无力,根本一点也不重要。

        岁计落幕,百官散去。

        不久,消息就此传开。

        军械监,炸弹坊。

        甫入其中,自有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三尺铜统,约莫有一两百斤的样子。

        几十发铁质炮弹,堆于角落。

        除了江昭、沈括、苏颂,以及三名军械监主薄,百十禁军以外,别无他人。

        “火炮研制,成效如何?”江昭平和问道。

        沈括一礼,连忙道:“自从大相公建议以铜、铁制成炮统,军械监上下工匠可谓是暗室逢灯、启聩振聋,就此一日千里,火炮射程已达八百步之遥。”

        【大相公建议以铜、铁制成炮统。】

        这说的是江昭的一次视察状况。

        彼时,江昭简单的视察了军械监,希望了解火炮、火枪的研制进程。

        谁承想,却是偶然知晓军械监的人有些偏向于以竹子作为炮统。

        不为什么,就为了竹子便宜,省钱!

        这种方向性的错误,就算是江昭不通军火之理,也知道绝对是走歪了路子。

        毕竟,火炮肯定是金属制成的。

        这是常识性问题。

        区区竹子,即便制成火炮,其射程估摸着也就二三十步。

        这不是江昭要的火炮!

        江昭要的火炮,乃是有“超远程”射程、近乎降维打击的超规格军事武器。

        于是乎,江昭就给了建议,希望以铜、铁为主,试着研制承受力更为强悍,射程更为遥远的火炮。

        大方向定下,军械监的人连忙转换研究方向。

        如此,终是一日千里。

        “八百步”

        江昭沉吟着,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了。”

        一步,大概是一米六左右。

        八百步,也就是一千二百余米的射程,也就是所谓的两里之遥,差不多是洪武大帝朱元璋年代重型炮射程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然,即便仅是三分之一,也注定会是“遥遥领先”的武器。

        “演示一下吧。”江昭摆手道。

        光说不练假把式,还是得见一见真章。

        “是。”

        沈括连忙点头,一招手,三名主薄就连忙下去准备。

        约莫百十息左右。

        火药、引线、铁甲、铜制炮弹、一一列齐。

        其后,其中一名主薄牵来一匹枣红马,拖着铁甲,手持一杆白色小旗,向着八百步外奔腾而去。

        沈括伸手,适时介绍道:

        “经过研制,这火炮主要有五部分构成:

        一为统身,起稳固和填补炮弹之效。

        二为铳口,起瞄准之效。

        三为药室,主要是填装发射药,起推动作用。

        四为火门,主要是点火之效。

        五为尾銎(qióng),主要是起稳固之效。”

        “炮弹填入统身,以统口瞄准方向,于药室填入发射弹,经火门点燃,稳住尾銎(qióng),便可于八百步开外杀敌!”

        江昭了然,点了点头。

        所谓的火炮,其原理跟炸弹其实是一样的。

        或者说,火炮就是一种远程投射炸弹的装置,类似于农业时代的投石车。

        火炮的弹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铜制实心弹,其主要作用就是杀敌。

        一种是发射弹,也就是纯粹的散装火药,其主要目的是产生推力,将铜制实心弹推送到几里之外。

        本质上,这就是炸弹与助推器的组合。

        当然,相比起投石车,火炮要厉害不止一筹。

        一般来说,大型的投石车基本上也就八十步、一百步左右的射程。

        火炮,足足八百步!

        说是杀人于千里之外,半分不假。

        约莫半柱香左右。

        八百步外白旗升起,那名运送铁甲的主簿骑马归来。

        “瞄着白旗打!”

        一声落定,其余两人主薄连忙将工匠们散装火药填紧药室。

        十余米长的引线绵延铺开,连接着火门。

        “大相公,还望与下官一齐退后百步。”

        沈括伸手一引:“偶尔,火炮也会有炸膛之险。”

        “好。”

        江昭点了点头,果断大步往后退去。

        不一会儿,一名工匠拾起火折子吹了吹,橘红色火星闪烁不断。

        伸手对准火门一点。

        “呲!”

        引线点燃,工匠连忙后退几十步。

        药室内火药迅速燃烧,发出沉闷的“嗤嗤”声。

        片刻之后。

        “咚!”

        不轻不重的一声响动,一股浓烈的火药味传开。

        火炮统身因后坐力微微后移,稳稳落在预设的支架上。

        其后……

        “彭!”

        八百步外,一声巨响,犹如惊雷一般震耳欲聋,卷起地面尘土。

        几人齐齐注目过去。

        白旗处,烟尘骤起,铁甲被铜制实心弹击中,碎片飞溅不断。

        “好。”

        江昭注目着,连连点头:“此炮威力、射程,皆远超投石车,果是利器。”

        “如此,就算是炸弹泄露,大周也仍可高枕无忧。”

        短短的一句话,可谓话出惊人。

        几人齐齐惊道:“炸弹泄露?”

        江昭注目过去,沉吟着,说道:“雁门谷一战,辽国一次性损失五六万铁骑,着实是吃了不少大亏。”

        “因此,辽国定然会设法研制炸弹。”

        “军械监的工匠,都已围困了起来,自是不可能泄露配方。但,炸弹却是得从军械监中运向军营,辽国要想搞到一两枚陶瓷炸弹,并不算难。”

        “一旦有了炸弹,其工匠便可进行仿制。即便威力与大周的陶瓷炸弹可能会有些许差距,却也是实打实的炸弹。”

        几人相视一眼,面色凝重。

        这几句分析不无道理。

        军械监的人可通过“穷举法”一点一点的试出炸弹的配方,辽国人自然也行。

        一旦知晓了炸弹的配料是木炭、硝、硫三种,辽国人迟早能制作出炸弹。

        这也就是开创者与模仿者的区别。

        开创者可能几年摸索才能有所突破,但模仿者只需要根据答案求过程即可。

        而且,要是开创者不精益求精,两方的“成品”差距不会太大。

        军事武器的一些攻克难点,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予以突破。

        这也即意味着,在尚未攻克军事武器难点的这一段时间,开创者与模仿者的差距微乎其微。

        也因此,从理论上讲,两者差距最大的时刻,实际上就是较为领先的武器第一次现世的那一刻。

        就比如雁门谷之战,炸弹第一次现世,战场局势几乎的一边倒。

        往后的日子,一旦辽国学到了炸弹技术,两方差距肯定是越来越小。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周并未掌握比炸弹更为先进的军事武器。

        “还是大相公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沈括连忙附和道。

        “继续研究吧。”

        江昭平和道:“该有的功绩,江某定会上报上去,绝不吝啬。”

        “拜谢大相公。”几人连忙一礼。

        江昭点着头,大步向外走去

        此次,特地来军械监,江昭主要就是为了视察一下火炮的“领先地位”。

        要想实现大一统,面对辽、夏,大周的军事武器必须领先一个身位以上。

        如今,既然军事武器相当领先,那就不必太过担忧。

        说到底,辽、夏二国要想制作炸弹,也不一定真就轻松。

        主要是辽、夏二国的经济水平都不太行。

        制作炸弹一向都非常耗费钱财,轻轻松松就得砸几百万贯下去。

        就算是尚未改革的大周,也不太能腾出几百万贯闲钱,更遑论辽、夏?

        大周自是财政赤字,但辽、夏也未必好到哪里去,无非就是比烂而已!

        以辽、夏二国的经济实力,要想大批量的制作炸弹,那就唯有一种可能——根本不顾国内的任何反对声音,不顾民不聊生。

        是以,就算是辽国真的搞到了配方,也肯定得做出抉择。

        要么,大力发展军事武器。

        要么,顾虑民生,少量制造炸弹,并以此锻炼马匹“不受惊”的能力。

        辽、夏可能怎么选,闭着眼睛都知道!

        ……

        中京,大定府。

        文化殿。

        丹陛之上,耶律洪基拾着一道文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大周皇帝,竟是要亲征交趾?”

        南院宰相赵徽回应道:“大周皇帝颇具武德,意欲亲征,也并非是不能理解。”

        “大周,近来还裁了军吧?”耶律洪基眯着眼睛问道。

        “统计军卒七十三万,裁撤了二十万余,仅余五十万左右。”赵徽点头道。

        “嗯——”

        耶律洪基沉吟着,摇头道:“从前几年起,大周连着几次动兵,连连征战,朕就不信没有国力损耗。”

        “这番,又是大量裁军……”

        “陛下的意思,却是要趁机再动兵戈?”赵徽面色一动。

        “自从大周变法以来,两国差距是越来越大。”

        耶律洪基叹道:“朕是寝食难安啊!”

        “让下面人试着铸造炸弹练一练马匹吧。”

        “辽、周、夏三国,迟早有一战!”

        “不过,也不一定就是今年。”

        “就算是大周赢了交趾,肯定也得大量屯兵广南西路。”

        “一两年以内出兵,都是一样的效果。”

        “是。”赵徽一礼,唯有点头。

        ……

    相关推荐: 让你宣传环保,切尔诺贝利什么鬼 在火影教书,系统说我是鸣人同学 御兽:养个神宠很难吗? 四合院:我的签到系统专治禽兽 一人之下:墨家巨子不擅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