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349章 科举取吏
作品:《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推荐阅读:
高考后,人生开始随心所欲
惊悚游戏:我穿越到了童话世界?
重生年代:娇美人大嫂拒绝营业后
翅膀硬了你叛师,我留一手你哭啥
列车求生,我能升华一切!
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从战锤开始劫掠诸天
全民:召唤师弱?开局觉醒海克斯系统!
穿成退婚小作精:我种田养全家!
全球降临空岛:开局抽取神级天赋
换源:
二人稍顿,但还是表示了赞同:“陛下此策甚妙!既可让新官熟悉实务,又能统一政令思想,避免他们到任后被地方势力裹挟。”
朱由校微微颔首,话锋一转,“吏政讲习所只是‘治标’,要想彻底解决吏制问题,还需‘治本,据朕所知,我大明的知县任职之后,大多依靠下面的佐贰官和小吏处理政务?”
“是,确有此事!”
“国朝历来重官而轻吏,官员由科举选出,流动性大;吏员则由地方招募,熟悉实务却无晋升通道。
这些吏员辅佐官员处理政务,少则数年,多则十数年,对地方利弊了如指掌,却因‘不入流’,终生难有出头之日。
久而久之,便有人心生怨怼,与士绅勾结,借职务之便谋私,甚至架空官员”
他看向两位阁老,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朕想,能否改‘科举取官’为‘科举取吏’?秀才可入县衙为吏,负责文书、账册;举人可入州府为曹吏,分管钱粮、刑名、徭役;进士可入省道或中枢为司吏,从基层做起,熟悉实务后再逐步提拔。”
“如此一来,官吏皆由朝廷选拔任命,俸禄由朝廷发放,既能杜绝吏员与地方士绅勾结,又能让人才循序渐进,避免‘眼高手低’之弊。”
“陛下,万万不可!”这话刚出口,方从哲与李邦华便齐齐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惊惶。
改革科举内容,增设策论与算学,尚在可议之列——盛唐时科举便有明法、明算等科,前人已有成例。
但这“科举取吏”之议,简直是要动摇千百年来“官尊吏卑”的根本!
此事若成,不仅朝堂之上要掀起轩然大波,天下读书人恐怕更要群情激愤——寒窗苦读挣得的功名,竟要与那些操持贱役的胥吏同列?
方从哲膝行两步,急声道:“陛下!吏员之权,乃地方官员掌控政务的关键!我大明官员数量本就稀少,全国知县不过一千四百余人,县丞、主簿等佐贰官不足三千,而吏员却有十几万之众——县衙的粮吏、户吏、刑吏,州府的案牍吏、漕吏,皆负责具体实务。”
他喘了口气,继续劝谏:“各地官府取吏,历来有‘役吏’与‘纳银吏’之分。这些小吏的任用之权,是知县能在一县立足的关键.
若将此权收归中央,官员到任后,对吏员缺乏反制手段,轻则政务难行,重则被吏员架空,成为‘傀儡知县’啊!”
朱由校看着两位老臣急切的模样,眉头微微皱起。
他低头沉思片刻,想起后世“国考”与“省考”的分级选拔,又想起方从哲所说的“官员数量少、依赖吏员”的现实,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想法确实有些理想化了。
明朝的地方治理体系,早已形成“官员主决策、吏员主执行”的平衡,骤然打破,恐生乱局。
“李先生,你觉得呢?”
李邦华也紧跟着奏道:“臣以为,科举取吏确不可行。我朝官员本就稀少,对地方的掌控力不足,若再失去吏员任命权,地方治理必将陷入混乱。
况且,天下读书人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若让他们从胥吏做起,恐怕会引起士林哗变啊!”
见皇帝神色不豫,李邦华怕他一时气愤而独断专行,连忙补充:“科举取吏虽不可行,但陛下所言也不无道理。如今朝廷进士,确有些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之风。
臣建议可从各地老吏中挑选一批精于政事之人,由吏入官,或调入省道、中枢为吏。如此既可给进士们增添危机感,也为吏员开辟上进之门。”
他叹了口气,抬手道:“二位爱卿起身吧。科举取吏,确是朕考虑不周了。”
方从哲与李邦华这才松了口气,连忙起身,躬身侍立。
“那就依李爱卿所奏,”朱由校沉吟道,
“每年从各地选拔一批‘资深良吏’,给予由吏入官的机会,人数就定为八十人。任职十年以上、无贪腐记录、熟悉钱粮或刑名的吏员,可由地方、锦衣卫、都察院举荐,经吏部考核后,授予‘从七品’或‘正七品’官职,调往异地任职。”
他继续补充:“另外,每年从县衙、州府吏员中选调五百人,调入省道或中枢部门任职——如户部的粮料司、工部的营缮清吏司,这些部门需要熟悉实务的人处理账册、工程核算。
他们的俸禄,定为同品级官员俸禄的八成,由朝廷统一发放,不再依赖地方供养。”
李邦华闻言,躬身赞道:“陛下此策兼顾了实务与稳定,既为吏员开了晋升之路,又能为中枢补充实干人才,实乃两全之策!”
方从哲也点头附和:“如此一来,吏员有了盼头,便会收敛贪腐之心;新官到任,也有资深吏员辅佐,可快速熟悉政务,一举两得。”
朱由校见二人赞同,也就不再坚持原先的想法。
“既如此,便由内阁牵头,传旨各地官府上报所属吏员名单、任职年限、过往功绩,由吏部牵头遴选,都察院与锦衣卫要各派御史与校尉,赴各地核查档案,若发现有隐瞒劣迹、篡改履历者,一律革职查办,严惩不贷!”
“另外,由内阁牵头,吏部、户部、礼部联合制定‘吏员品级与俸禄标准’,明确胥吏的职责与待遇。”
“臣领旨。”方从哲与李邦华齐齐躬身,语气中多了几分释然。他们本是因山东之事前来请罪,见皇帝已在科举取吏一事上做出让步,自然不便再反对其他事项。
待二人退出暖阁,朱由校的嘴角悄然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笑意。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未指望“科举取吏“之议能被坦然接受。
这步棋太过激进,阻力太大。他真正的用意,是借着这个看似骇人听闻的提议,迫使阁臣接受“科举内容改革“与“吏员晋升通道优化“这两个核心诉求。
如今目的已达,既推动了改革,又未引发激烈反对,可谓恰到好处,一举两得。
方从哲与李邦华踏出乾清宫时,不约而同地回首望了眼御座方向。暮色中,年轻天子的身影在宫灯映照下显得格外挺拔。
“元辅可曾觉得,”李邦华压低声音,“今日陛下提出科举取吏时,似乎早就料到你我必会反对?”
方从哲苦笑一声,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圣心难测啊……陛下改革之心,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坚决啊。咱们做臣子的,唯有尽心辅佐罢了。”
方从哲长叹
:“陛下一连串的改革举措,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环环相扣。从废除衍圣公、清算孔家,到改革科举、整顿吏治,每一步都在打破旧制。这番改革若能成功,大明或将迎来中兴;若失败……”
他没有说下去,但李邦华已明白其中深意。这番改革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必将引来强烈的反扑。
然而当他抬眼望向宫墙上方那片渐暗的天空时,眼中却闪过一丝异样的神采。
陛下今年方才十六,若天佑大明,其御极之日少说也有数十年。以这般年纪就有如此魄力与手腕,假以时日……李邦华不由深吸一口气,将那个令人振奋的念头深深埋入心底。
前方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但这或许,是大明焕发新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朱由校微微颔首,话锋一转,“吏政讲习所只是‘治标’,要想彻底解决吏制问题,还需‘治本,据朕所知,我大明的知县任职之后,大多依靠下面的佐贰官和小吏处理政务?”
“是,确有此事!”
“国朝历来重官而轻吏,官员由科举选出,流动性大;吏员则由地方招募,熟悉实务却无晋升通道。
这些吏员辅佐官员处理政务,少则数年,多则十数年,对地方利弊了如指掌,却因‘不入流’,终生难有出头之日。
久而久之,便有人心生怨怼,与士绅勾结,借职务之便谋私,甚至架空官员”
他看向两位阁老,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朕想,能否改‘科举取官’为‘科举取吏’?秀才可入县衙为吏,负责文书、账册;举人可入州府为曹吏,分管钱粮、刑名、徭役;进士可入省道或中枢为司吏,从基层做起,熟悉实务后再逐步提拔。”
“如此一来,官吏皆由朝廷选拔任命,俸禄由朝廷发放,既能杜绝吏员与地方士绅勾结,又能让人才循序渐进,避免‘眼高手低’之弊。”
“陛下,万万不可!”这话刚出口,方从哲与李邦华便齐齐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惊惶。
改革科举内容,增设策论与算学,尚在可议之列——盛唐时科举便有明法、明算等科,前人已有成例。
但这“科举取吏”之议,简直是要动摇千百年来“官尊吏卑”的根本!
此事若成,不仅朝堂之上要掀起轩然大波,天下读书人恐怕更要群情激愤——寒窗苦读挣得的功名,竟要与那些操持贱役的胥吏同列?
方从哲膝行两步,急声道:“陛下!吏员之权,乃地方官员掌控政务的关键!我大明官员数量本就稀少,全国知县不过一千四百余人,县丞、主簿等佐贰官不足三千,而吏员却有十几万之众——县衙的粮吏、户吏、刑吏,州府的案牍吏、漕吏,皆负责具体实务。”
他喘了口气,继续劝谏:“各地官府取吏,历来有‘役吏’与‘纳银吏’之分。这些小吏的任用之权,是知县能在一县立足的关键.
若将此权收归中央,官员到任后,对吏员缺乏反制手段,轻则政务难行,重则被吏员架空,成为‘傀儡知县’啊!”
朱由校看着两位老臣急切的模样,眉头微微皱起。
他低头沉思片刻,想起后世“国考”与“省考”的分级选拔,又想起方从哲所说的“官员数量少、依赖吏员”的现实,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想法确实有些理想化了。
明朝的地方治理体系,早已形成“官员主决策、吏员主执行”的平衡,骤然打破,恐生乱局。
“李先生,你觉得呢?”
李邦华也紧跟着奏道:“臣以为,科举取吏确不可行。我朝官员本就稀少,对地方的掌控力不足,若再失去吏员任命权,地方治理必将陷入混乱。
况且,天下读书人寒窗苦读,为的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若让他们从胥吏做起,恐怕会引起士林哗变啊!”
见皇帝神色不豫,李邦华怕他一时气愤而独断专行,连忙补充:“科举取吏虽不可行,但陛下所言也不无道理。如今朝廷进士,确有些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之风。
臣建议可从各地老吏中挑选一批精于政事之人,由吏入官,或调入省道、中枢为吏。如此既可给进士们增添危机感,也为吏员开辟上进之门。”
他叹了口气,抬手道:“二位爱卿起身吧。科举取吏,确是朕考虑不周了。”
方从哲与李邦华这才松了口气,连忙起身,躬身侍立。
“那就依李爱卿所奏,”朱由校沉吟道,
“每年从各地选拔一批‘资深良吏’,给予由吏入官的机会,人数就定为八十人。任职十年以上、无贪腐记录、熟悉钱粮或刑名的吏员,可由地方、锦衣卫、都察院举荐,经吏部考核后,授予‘从七品’或‘正七品’官职,调往异地任职。”
他继续补充:“另外,每年从县衙、州府吏员中选调五百人,调入省道或中枢部门任职——如户部的粮料司、工部的营缮清吏司,这些部门需要熟悉实务的人处理账册、工程核算。
他们的俸禄,定为同品级官员俸禄的八成,由朝廷统一发放,不再依赖地方供养。”
李邦华闻言,躬身赞道:“陛下此策兼顾了实务与稳定,既为吏员开了晋升之路,又能为中枢补充实干人才,实乃两全之策!”
方从哲也点头附和:“如此一来,吏员有了盼头,便会收敛贪腐之心;新官到任,也有资深吏员辅佐,可快速熟悉政务,一举两得。”
朱由校见二人赞同,也就不再坚持原先的想法。
“既如此,便由内阁牵头,传旨各地官府上报所属吏员名单、任职年限、过往功绩,由吏部牵头遴选,都察院与锦衣卫要各派御史与校尉,赴各地核查档案,若发现有隐瞒劣迹、篡改履历者,一律革职查办,严惩不贷!”
“另外,由内阁牵头,吏部、户部、礼部联合制定‘吏员品级与俸禄标准’,明确胥吏的职责与待遇。”
“臣领旨。”方从哲与李邦华齐齐躬身,语气中多了几分释然。他们本是因山东之事前来请罪,见皇帝已在科举取吏一事上做出让步,自然不便再反对其他事项。
待二人退出暖阁,朱由校的嘴角悄然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笑意。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未指望“科举取吏“之议能被坦然接受。
这步棋太过激进,阻力太大。他真正的用意,是借着这个看似骇人听闻的提议,迫使阁臣接受“科举内容改革“与“吏员晋升通道优化“这两个核心诉求。
如今目的已达,既推动了改革,又未引发激烈反对,可谓恰到好处,一举两得。
方从哲与李邦华踏出乾清宫时,不约而同地回首望了眼御座方向。暮色中,年轻天子的身影在宫灯映照下显得格外挺拔。
“元辅可曾觉得,”李邦华压低声音,“今日陛下提出科举取吏时,似乎早就料到你我必会反对?”
方从哲苦笑一声,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圣心难测啊……陛下改革之心,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坚决啊。咱们做臣子的,唯有尽心辅佐罢了。”
方从哲长叹
:“陛下一连串的改革举措,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环环相扣。从废除衍圣公、清算孔家,到改革科举、整顿吏治,每一步都在打破旧制。这番改革若能成功,大明或将迎来中兴;若失败……”
他没有说下去,但李邦华已明白其中深意。这番改革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必将引来强烈的反扑。
然而当他抬眼望向宫墙上方那片渐暗的天空时,眼中却闪过一丝异样的神采。
陛下今年方才十六,若天佑大明,其御极之日少说也有数十年。以这般年纪就有如此魄力与手腕,假以时日……李邦华不由深吸一口气,将那个令人振奋的念头深深埋入心底。
前方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但这或许,是大明焕发新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