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第353章 京华报声动朝野
作品:《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推荐阅读:
高考后,人生开始随心所欲
全球降临空岛:开局抽取神级天赋
王者:签到100天,上场即无敌
惊悚游戏:我穿越到了童话世界?
重生年代:娇美人大嫂拒绝营业后
全球穿越:我能听见异植心声
徒儿,下山祸害你七个师姐去吧
翅膀硬了你叛师,我留一手你哭啥
列车求生,我能升华一切!
从战锤开始劫掠诸天
换源:
自那日朝会,朱由校以雷霆手段罢黜衍圣公的圣旨颁下,朝堂之上竟陷入一片诡异的寂静。
那些平日里动辄抱着圣贤书引经据典、慷慨陈词的官员们,不是被朱由校派到偏远之地“体验民生”,就是在孔家铁证如山的罪行面前噤若寒蝉,不敢贸然进谏。
然而在这份寂静之下,涌动着难以言说的震惊与不安。这位年方十六的皇帝,行事之果决,手段之凌厉,让满朝文武都倍感压力。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皇帝似乎找到了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方式来影响和引导舆论,这让他们这些习惯了通过朝堂奏对和士林清议来影响朝政的传统官员,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与朝堂的谨慎与沉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日益高涨的议论声浪。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皇帝的评价却与朝堂大相径庭,自陛下登基以来,虽然屡兴大案,牵连无数,但没有一次是针对普通百姓的。
相反,许多人因为陛下兴办的工厂而获得了生计,米价平稳,治安改善,生活的变化实实在在。百姓朴实,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敬谁爱谁。
茶馆酒肆间,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当今陛下颇有太祖爷当年的风范,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豪强士绅,总算是报应来了。”
特别是在朱由校的全力推动下,隶属于官方的《大明帝国日报》发行网络已在短短的数月时间覆盖京城与北直隶、南直隶主要府县,并逐渐向全国蔓延。
虽在一些偏远府县尚只能做到旬报甚至月报,但在作为天子脚下的京城,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报纸初创之时,掌管报纸创办的朱宣最为头疼的便是经费问题。按照旧例,这等官办报刊要么由国库拨银,要么由地方摊派,都是劳民伤财的苦差。
虽然他是系统文管,但是面对这种从未出现的事物,他也一时之间也是一筹莫展,还是在朱由校的点拨下,命人在报纸上开辟“广告版面”,明码标价,面向所有商贾开放。
起初,京城的商贾们对此都持观望态度。毕竟在读书人眼里,商贾本就是末流,如今还要在白纸黑字的报纸上公然叫卖,实在有失体统。更何况,谁也不知道这劳什子“广告”究竟有没有用处。
但是世界上总是不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转机出现在京城最大的酒店“醉仙楼”,其东家李富贵是个精明的生意人,琢磨着既然这是皇上办的报纸,好歹要给几分面子。
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花了一千两银子在报上登了一则店面推介。
谁知第二天一早,醉仙楼还没开门,门外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些个报纸的读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识字百姓,见了这别致的广告,都想来尝个新鲜。结果三天下来,醉仙楼的进账竟比往常一个月还多。
这一下可让京城的商贾们炸开了锅,布庄、银楼、茶行,个个争先恐后地抢购广告版面。价格从最初的一千两一路飙升到三千两,还一位难求。有些精明的商人甚至提前预付三个月的广告费,就为占住一个好位置。
“光是京城一地,报纸的广告费一月就能收二十万两白银。”朱宣向朱由校禀报时,声音都在发颤,他看着陛下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这还只是开始,若是推广到全国,想想大明数百个府道、上千个县城……”
朱由校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他比谁都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他所建立的报纸就是最好的传播媒介,而广告业务,不过是他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
随着报纸的蔓延,他已经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好处:不少读书人能够直接接触到朝廷或者说他这位天子的态度,不再被地方的士绅舆论所左右;
而且报纸中的《英雄事迹》与《警钟长鸣》栏目,更是极大地带动了当朝读书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虽然时日不久,但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大明的各个角落。
这些前期收益被朱由校悉数投入报纸网络的扩张,随着报纸发行量的增加,这股浪潮也极大地刺激了大明造纸与印刷行业的繁荣——毕竟动辄数万份的发行量,对纸张和印力的需求空前。
原本只是小规模生产的造纸作坊,如今不得不扩大规模,日夜不停地赶工。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一些精明的商人甚至开始琢磨改进印刷技术,只是为了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印刷速度,更高的质量去抢占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发行额度。
朱由校也是乐见其成,只要你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他巴不得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这场信息变革中来。有时候,放手让利于民,反而能让整个产业更加繁荣。
这几日的北京城街头,总能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群身着统一蓝布短褂、头戴小帽的小报童便穿梭在人群中,他们多是十岁上下的少年,胸前别着刻有编号的黄铜牌,斜挎着印着“大明帝国报纸”字样的蓝布包。
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朝气,挥舞着墨香未干的报纸,清脆的吆喝声回荡在大街小巷:
“卖报卖报!惊天消息!衍圣公失节投敌,陛下震怒革爵!”
“快来看!圣裔自撰反文,千年孔府倾覆!”
“卖报!卖报!最新一期《大明帝国日报》!头条揭秘‘千年孔家传承之秘’,附孔胤植亲笔檄文!”
这些报童,大多是为国捐躯的军士遗孤,或是立过战功的伤残军人子弟。他们由皇家内帑供养,在锦衣卫与巡检司统一造册。
每几人负责一个固定的片区,每日售卖结束必须到指定站点“签退”,以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若有报童无故未归,锦衣卫会立刻启动搜寻,在锦衣卫的条例中,伤害这些孩子等同于袭击天子亲军,乃是灭门大罪。
这一日清晨,小报童王小五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刚吆喝两声,立即就被路人围住了。
“小报童,给我来一份!”翰林院编修王启年刚从吏部办事出来,连忙掏出两个铜板。
他最近正因孔家之事心绪不宁,想看看报纸上有没有什么新的见地,毕竟谁不知道报纸是陛下所办,上面传达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就是陛下的态度。
王小五麻利地递过报纸,又转身冲向刚下马车的一群读书人:“诸位相公,看报啦!孔家投敌证据确凿,陛下下旨永废衍圣公!”
那群读书人顿时围了上来,为首的是国子监的张教习,他顺手递过去两个铜板,接过报纸,一眼便看到头版醒目的黑体标题——《千年孔家传承之秘:投机钻营的“圣人之后”》。
那些平日里动辄抱着圣贤书引经据典、慷慨陈词的官员们,不是被朱由校派到偏远之地“体验民生”,就是在孔家铁证如山的罪行面前噤若寒蝉,不敢贸然进谏。
然而在这份寂静之下,涌动着难以言说的震惊与不安。这位年方十六的皇帝,行事之果决,手段之凌厉,让满朝文武都倍感压力。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皇帝似乎找到了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方式来影响和引导舆论,这让他们这些习惯了通过朝堂奏对和士林清议来影响朝政的传统官员,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与朝堂的谨慎与沉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日益高涨的议论声浪。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皇帝的评价却与朝堂大相径庭,自陛下登基以来,虽然屡兴大案,牵连无数,但没有一次是针对普通百姓的。
相反,许多人因为陛下兴办的工厂而获得了生计,米价平稳,治安改善,生活的变化实实在在。百姓朴实,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敬谁爱谁。
茶馆酒肆间,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当今陛下颇有太祖爷当年的风范,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豪强士绅,总算是报应来了。”
特别是在朱由校的全力推动下,隶属于官方的《大明帝国日报》发行网络已在短短的数月时间覆盖京城与北直隶、南直隶主要府县,并逐渐向全国蔓延。
虽在一些偏远府县尚只能做到旬报甚至月报,但在作为天子脚下的京城,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报纸初创之时,掌管报纸创办的朱宣最为头疼的便是经费问题。按照旧例,这等官办报刊要么由国库拨银,要么由地方摊派,都是劳民伤财的苦差。
虽然他是系统文管,但是面对这种从未出现的事物,他也一时之间也是一筹莫展,还是在朱由校的点拨下,命人在报纸上开辟“广告版面”,明码标价,面向所有商贾开放。
起初,京城的商贾们对此都持观望态度。毕竟在读书人眼里,商贾本就是末流,如今还要在白纸黑字的报纸上公然叫卖,实在有失体统。更何况,谁也不知道这劳什子“广告”究竟有没有用处。
但是世界上总是不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转机出现在京城最大的酒店“醉仙楼”,其东家李富贵是个精明的生意人,琢磨着既然这是皇上办的报纸,好歹要给几分面子。
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花了一千两银子在报上登了一则店面推介。
谁知第二天一早,醉仙楼还没开门,门外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些个报纸的读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识字百姓,见了这别致的广告,都想来尝个新鲜。结果三天下来,醉仙楼的进账竟比往常一个月还多。
这一下可让京城的商贾们炸开了锅,布庄、银楼、茶行,个个争先恐后地抢购广告版面。价格从最初的一千两一路飙升到三千两,还一位难求。有些精明的商人甚至提前预付三个月的广告费,就为占住一个好位置。
“光是京城一地,报纸的广告费一月就能收二十万两白银。”朱宣向朱由校禀报时,声音都在发颤,他看着陛下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这还只是开始,若是推广到全国,想想大明数百个府道、上千个县城……”
朱由校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他比谁都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他所建立的报纸就是最好的传播媒介,而广告业务,不过是他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
随着报纸的蔓延,他已经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好处:不少读书人能够直接接触到朝廷或者说他这位天子的态度,不再被地方的士绅舆论所左右;
而且报纸中的《英雄事迹》与《警钟长鸣》栏目,更是极大地带动了当朝读书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虽然时日不久,但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大明的各个角落。
这些前期收益被朱由校悉数投入报纸网络的扩张,随着报纸发行量的增加,这股浪潮也极大地刺激了大明造纸与印刷行业的繁荣——毕竟动辄数万份的发行量,对纸张和印力的需求空前。
原本只是小规模生产的造纸作坊,如今不得不扩大规模,日夜不停地赶工。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一些精明的商人甚至开始琢磨改进印刷技术,只是为了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印刷速度,更高的质量去抢占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发行额度。
朱由校也是乐见其成,只要你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他巴不得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这场信息变革中来。有时候,放手让利于民,反而能让整个产业更加繁荣。
这几日的北京城街头,总能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群身着统一蓝布短褂、头戴小帽的小报童便穿梭在人群中,他们多是十岁上下的少年,胸前别着刻有编号的黄铜牌,斜挎着印着“大明帝国报纸”字样的蓝布包。
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朝气,挥舞着墨香未干的报纸,清脆的吆喝声回荡在大街小巷:
“卖报卖报!惊天消息!衍圣公失节投敌,陛下震怒革爵!”
“快来看!圣裔自撰反文,千年孔府倾覆!”
“卖报!卖报!最新一期《大明帝国日报》!头条揭秘‘千年孔家传承之秘’,附孔胤植亲笔檄文!”
这些报童,大多是为国捐躯的军士遗孤,或是立过战功的伤残军人子弟。他们由皇家内帑供养,在锦衣卫与巡检司统一造册。
每几人负责一个固定的片区,每日售卖结束必须到指定站点“签退”,以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若有报童无故未归,锦衣卫会立刻启动搜寻,在锦衣卫的条例中,伤害这些孩子等同于袭击天子亲军,乃是灭门大罪。
这一日清晨,小报童王小五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刚吆喝两声,立即就被路人围住了。
“小报童,给我来一份!”翰林院编修王启年刚从吏部办事出来,连忙掏出两个铜板。
他最近正因孔家之事心绪不宁,想看看报纸上有没有什么新的见地,毕竟谁不知道报纸是陛下所办,上面传达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就是陛下的态度。
王小五麻利地递过报纸,又转身冲向刚下马车的一群读书人:“诸位相公,看报啦!孔家投敌证据确凿,陛下下旨永废衍圣公!”
那群读书人顿时围了上来,为首的是国子监的张教习,他顺手递过去两个铜板,接过报纸,一眼便看到头版醒目的黑体标题——《千年孔家传承之秘:投机钻营的“圣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