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57sw.com,请牢记新的域名!!!手机请访问http://m.57sw.com
  • 57书屋 > 穿越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54章 真理在朝廷
  • 第354章 真理在朝廷

    作品:《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快看看,里面到底写了啥?”众人簇拥着张教习,目光灼灼地盯着他手中那份还带着油墨清香的《大明帝国日报》。

        张教习转头看了一眼这些个白嫖客,无奈摇摇头,展开手中还带着墨香的报纸,头版赫然是一篇《千年孔家传承之秘》,黑体加粗,下面还附着一份孔胤植亲笔所书的《讨朱明暴政檄》的印件。

        张教习清了清嗓子,念道:“……臣等追溯孔氏传承,发现其所谓‘千年正统’,实为历代投机之结果。考其族史,金兵南下,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端友随赵构南渡,为南宋衍圣公;其弟孔端操却留守曲阜,投靠金朝扶持的伪齐政权,亦获‘衍圣公’之封,形成南北二宗并立之局。

        “嘶——”人群中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翰林院编修王启年攥着报纸的手指泛白:“陛下竟然将如此秘闻公之于众,这可真是彻彻底底的将孔家的遮羞布给扯的干干净净。”

        “孔家为保爵位,将投敌之事说成为保护典籍文脉,端是无耻至极。”张教习冷笑一声,继续念道,

        “蒙元灭金后,北宗孔元措被俘,不仅不思殉国,反而主动向忽必烈献‘治国策’,元仁宗竟真许他‘世袭衍圣公’。孔氏后人欣然受之,在《谢恩表》中称‘天命转移,归于大元’,把投靠异族说得冠冕堂皇!”

        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这……这哪里是圣人后裔?分明是趋炎附势的墙头草!”

        “我等自幼背诵‘士可杀不可辱’,竟被孔家骗了这么多年!”

        张教习抬手压了压喧闹,指着文末的影印件:“更甚者,本次曲阜之变,孔胤植不仅投靠白莲教,更亲笔撰写《讨朱明暴政檄》,文中称‘白莲圣教奉天承运,弥勒出世’,骂我大明‘历代昏君荼毒苍生’,其谄媚之词,令人作呕!本报特附檄文影印件,字迹与孔胤植平日奏章一致,证据确凿!”

        众人凑到报纸旁,果然看到文末附着手写檄文的影印,“孔门第六十四代孙孔胤植顿首谨檄”几个字赫然在目。

        “这……这真是衍圣公写的?”有人难以置信,语气中满是震惊与失望,

        有个年轻书生红了眼眶,喃喃道:“我爹是秀才,临终前还让我‘以孔圣为楷模’,可这……这楷模竟是这般模样?”

        “我等自幼读孔孟之书,竟不知孔家竟是这般投机之辈!”

        “以往总说‘圣人不可辱’,如今看来,辱没圣人的正是这些后人!”张教习长叹一声,“陛下废其爵位,真是大快人心!”

        也有那囊中羞涩的、不识字的百姓,熟门熟路地赶往街口“公共读报点”。

        这是朱由校特旨设立的惠民举措,每个读报点由官府雇佣识字的先生坐镇。只需凑足二十个铜板,读报人便会将整份报纸的内容洪亮地朗读一遍。

        此刻,读报点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只见读报先生站在稍高的台子上,手捧报纸高声朗读:

        “……查孔府罪证,桩桩件件令人发指:泗水县佃户孙老实,因不愿献田,被孔家家丁打断双腿,扔到乱葬岗饿死;万历四十三年兖州大旱,孔家私吞赈粮三万石,导致数千百姓流离失所;更有甚者,孔胤植祖父去世时,强制十名名幼童殉葬,活埋于墓道之中……”

        人群顿时哗然!

        “天杀的孔家!竟然做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一个老农模样的男子愤愤地说道,

        “皇爷处置得好!这等恶徒,不配为什么劳什子圣人后裔!”

        “皇爷圣明啊!这些士绅哪个不是这般作恶?如今总算有人替咱们老百姓做主了!”

        “怪不得皇爷要废了衍圣公,原来孔家背地里干了这么多缺德事!”

        不远处,国子监的陈瑜、李默然、王子谦三人,正站在茶馆檐下,各自捧着刚买的报纸细读。

        “看来...我们之前都误解陛下了。”青衫书生陈瑜轻声道,眼睛直直的盯着报纸上的那行‘孔门第六十四代孙孔胤植顿首谨檄’。

        他想起月前还与同窗非议皇帝“不尊圣道”,此刻脸上不禁有些发烫。

        “诚哉斯言!”一旁的李默然接话,

        “你们发现没有?最近几期刊载的历史考证,引经据典,证据确凿,许多内容闻所未闻。譬如这段引文,出自《元史稿本》《金虏记事》……这都是宫中秘藏。若非陛下特许刊印,我等此生恐怕都无缘得见。”

        最年轻的灰衣书生王子谦突然激动地说:“快看陛下写的这句!”

        他指着一行字,激动地念出来,“读书明理,首在求真;治学之道,贵在明辨。勿为成见所缚,勿被虚名所惑,当以史为镜,以实为据。”

        读到这里,他忽然顿住,放下报纸,眼中若有所思。“以往我们总以为‘真理在圣贤书里’,可陛下告诉我们,真理在史料里,在实务里!”

        陈瑜长叹一声:“可笑我们从前以清流自居,实则人云亦云。《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今往后,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世界了。”

        王子谦年轻气盛,忍不住拍案道:“正是!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以往我们被那些所谓‘大儒’牵着鼻子走,如今陛下将这些真相公之于众,正是要我们打破迷思,自立思考!”

        三人相视一笑,以往的清高与固执消散大半。陈瑜收起报纸:“走,回国子监!把这份报纸给同窗们看看,也让他们醒醒脑!”

        而在茶馆二楼的雅间内,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对坐品茗,灰衣老者轻轻放下茶盏,指尖在报纸上轻点:“季明兄可看出了陛下的深意?”

        被称作季明的黑衣老者微微一笑,捋须道:“文渊兄指的是...陛下借报纸掌控舆论之事?”

        “不止于此。“文渊老者目光深邃,“自两汉以来,世家大族何以能挟制天子?无非是垄断经义解释,操控清议。魏晋九品中正,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如今陛下这一招...”

        他手指重重点在报纸上,“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千年的格局啊。以往我们要了解朝政,只能通过邸报或者世家士绅所传,现在却能直接看到陛下御笔亲题,这是何等殊荣!”

        季明老者颔首:“确实。以往士林舆论,多操控在地方大族手中。他们通过门生故吏,结党营私,甚至能左右朝政。如今陛下开创报纸此物,不仅直接向天下发声,更将诸多秘藏公之于众..”

        “此乃釜底抽薪之策。”文渊老者接话,“陛下不仅要掌控舆论,更要将天下言论掌控在手中。你瞧这些考证文章,引用宫中秘藏,就是在告诉天下人:真理在朝廷,不在世家私藏。”

        二人相视片刻,季明老者轻叹:“从此以后,士林清议不再由少数人把持。寒门学子可以通过报纸直抒胸臆,天下百姓可以明晓朝政...这盘棋,下得妙啊。”

        正如这些书生所说,朱由校通过《大明帝国日报》,不仅成功掌控了舆论导向,更在士林中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读者。

        许多聪明人已经开始向报社投稿,积极参与到这场舆论变革中来。更有人开始主动学习天子在报纸上推荐的算学、医学、天文学等以往被他们视为‘杂学’的领域,希望能够跟上天子的步伐。

        在朱由校的巧妙运作下,《大明帝国日报》已经不仅仅是一份报纸,而是成为了连接皇帝与百姓、朝堂与民间的重要桥梁,成为了推动大明变革的强大引擎。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街头上,小报童王小五卖完最后一份报纸,蹦蹦跳跳地往锦衣卫巡检司去,夕阳把他小小的影子拉得很长,胸前的铜牌在余晖中闪着光。

    相关推荐: 快穿归来,网黑真千金杀穿娱乐圈 掏空家产,资本家小姐去部队寻夫 水浒反派:我给帝姬当笔友 万灵仙族 七零前夫不回家,我转头嫁给大佬